民眾想要申請家庭看護移工,需要經過「巴氏量表」評估等層層關卡,過程繁複且曠日費時,讓不少家庭倍感艱辛。立法院三讀通過,放寬80歲以上等3類對象不需經巴氏量表評估,但是專家認為問題不在年齡限制,而是巴氏量表評估內容是否符合病患家屬實際需求,申請外籍看護跟申請「長照2.0」服務是否應該整合,讓巴氏量表恢復原本診斷證明的功能,而不是聘雇外籍看護的資格審查。
外籍看護 Suwartik:「阿嬤,吃飯,吃飯。」
高齡89歲的阿嬤,4年前罹患中重度失智,走路得靠四腳拐杖,雙腳無力,行動緩慢。
記者:「阿嬤,好吃嗎?好吃。」
外籍看護 Suwartik:「以前她也自己吃,所以她想說不用麻煩別人,對,是這樣子,因為她很健康嘛,醫生說,我很健康呀,幹麼餵我,是這樣子。」
外籍看護Suwartik照顧老人有12年經驗,她現在是全日照護阿嬤。
外籍看護 Suwartik:「她很好,醫生說她不用麻煩別人,因為她想說(會自己走),還會自己做,什麼都會自己做。」
照顧失智的老人,Suwartik說有六字訣。外籍看護 Suwartik:「耐心、忍耐,還有加油。」
4年前想為失智的老母親聘雇外籍看護的黃杲傑,剛開始屢屢碰壁,沒有醫師願意開立巴氏量表,112年10月勞動部放寬輕度失智,免用巴氏量表,改用臨床失智患者CDR申請資格,也是層層關卡。身為病患家屬,也是全國就業服務業聯合會理事長黃杲傑認為,巴氏量表跟申請外籍看護綁在一起,會衍生許多社會亂象。
中華民國就業服務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榮譽理事長 黃杲傑:「 你硬要把它跟看護工綁在一起,完了,家屬只注重說我能不能申請,我管你幾分,這糾紛就來啦,要不然就塞錢給紅包呀,是不是,這就是社會亂象嘛,我的需求為什麼跟這個綁在一起,醫生也很討厭呀,醫生不能接受呀。」
勞動部去年10月起開放3類對象多元免評,放寬到80歲以上以及70到79歲癌症二期以上者,免巴氏量表。究竟什麼是巴氏量表,是用來評估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主要評估項目包含7項自我照顧能力以及3項身體行動能力。黃杲傑認為,巴氏量表關鍵不在年齡限制,而是未滿80歲需要「全日照護」的選項,是否符合病患家屬實際需求。
中華民國就業服務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榮譽理事長 黃杲傑:「家裡人認為需要,醫生認為不需要那怎麼辦,所以永遠糾紛就不斷,巴氏量表還有一個問題,不是你今天去開就開的,它跟你去醫院開診斷證明不一樣的,所以從你病歷到你開出來,有時候要拖兩、三個月,這病人要人家照顧,你叫他兩、三個月,你叫他怎麼辦。」
專家認為,應重新思考讓巴氏量表恢復原本「診斷證明」,而不是聘雇外籍看護的「資格審查」。
台灣失能者家庭暨看護雇主國際協會理事長 張姮燕:「現在規定大概是中風或是你像重度失智,它才可以到零分,如果不是這麼嚴重的情況之下,你要演你今天能不能自己抬手、吃飯,醫生也會怕,因為如果你講錯了或評錯了,其實還會面對相關的懲處,所以醫生會非常的小心翼翼,這個不應該把我們這樣的責任,丟到醫生身上,這張就應該要符合他所說的重症暨失能診斷證明書,它就是證明你有沒有失能,比如你是不是要申請保險理賠,或者是來證明你是不是身障、殘障的功能。」
目前台灣的外籍看護、長照2.0服務屬於雙軌制評估,也就是要申請外籍家庭看護,要醫師開立巴氏量表,主管機關為勞動部,但是申請長照2.0服務,是長期照顧管理中心的照顧管理專員,以「照顧管理評估量表」(CMS)評估,主管機關是衛福部,專家建議兩套照顧資源應該整合,才不會造成民眾運用時的障礙。
台灣失能者家庭暨看護雇主國際協會理事長 張姮燕:「常照申請來家裡照顧的,不見得他可以申請到巴氏量表,符合他可以聘僱看護的資格,有看護資格的他回來再長照,也不見得可以達到要來居服員等等聘僱的條件。我們會提醒大家說,你要聘外籍看護工,你還沒有滿足政府取消這些條件的人,你還是去開巴氏量表,但是你也同時請長照的人,來家裡幫你做量表的評估,其實我覺得這兩個是要去做一個整合。」
外籍看護照護品質的控管更是重要,一旦外籍看護轉換雇主或逃逸,恐怕會讓失能家庭雪上加霜,專家建議配套措施是建立外籍看護的履歷評鑑,淘汰不良看護,不能恣意轉換。(記者 黃梅琴、黃柏凱/臺北採訪報導)
台灣失能者家庭暨看護雇主國際協會理事長張姮燕:「勞動部要規定今天這個移工有沒有她的評鑑制度,今天這個移工如果他違反她的工作契約之外,她不斷地轉換雇主,你要留下一個像我們都有工作履歷,她今天為什麼理由轉換雇主,為什麼我們今天自費聘了一個移工,我們卻完全問不到相關的資訊呢。」
放寬聘雇外籍看護門檻,鬆綁巴氏量表牽動許多問題,期盼政府提出配套措施,評量方式多元化,才能真正照顧到身心障礙族群、中重度的失能者。(記者黃梅琴、黃柏凱/台北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