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機器人等熱門話題,為美股科技七雄等標的,帶來超高人氣,美股不斷創高也讓國人,紛紛將資金投入美股,統計今年臺灣前11月,全市場複委託規模首度突破7兆元,當中就有超過5兆,都流入了美國市場,佔比超過70%,不過專家也提醒,投資美股還是要留意標的長線成長性,漲多個股可等拉回再找買點,也要留意2025年美國政策與經濟環境的變化。
華爾街到處洋溢過節氣氛,美股正值新年前的耶誕行情,但其實一整年美股市場幾乎是派對開不停,主要指數不斷創新高,也吸引國內投資人目光。統計2024年前11個月,台灣複委託投入金額首度突破7兆元新台幣大關,年增近8成,其中就有5兆元都流進了美國市場!
台新投顧全球策略研究部部長 江浩農:「(交易)費用可能會比一般台股來得高,不過就像我們剛提到,假設是說你可以追求一些,真的是高成長的個股的話,的確扣掉費用的話,還是可以帶來不錯的報酬。過去幾年大家都去買找這個賣鏟子的,那接下來一兩年可能就要去看,你買到這個鏟子有沒有辦法可以拿來幫公司賺錢,像AI代理,AI agent的公司,可能在明年表現機會會來的比較好一點。」
儘管複委託買美股手續費高,但以科技股為例,年初至今
國人資金加速投資海外,也讓前11月全市場複委託開戶數達到581萬戶,短短一個月大增7萬戶,今年來整體戶數更大幅增加百萬。但專家也提醒,部分個股短線漲多恐面臨修正風險,還是要留意標的長線成長趨勢。
-
啟發投顧副總 容逸燊:「像蘋果、輝達這都是在走一個長多的格局,電動車機器人,或是在AI產業,這個是未來持續科技發展的趨勢,(不過)大型股漲比較多的話,追高的話風險會比較大一些些,那我覺得可能就是等到有量縮或利空拉回止穩之後再去做一個進場。」
展望後市,下個月20日美國政府換人做,屆時25道行政命令將頒布,美股是否先行反應,各國貿易談判、關稅與通膨消長都是留意重點,在2025年股市震盪可能加劇情況下,也才能更好判斷投資方向。(記者周恬吏、吳國豪/台北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