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疫情,改變了不少產業的樣貌。就像南投草屯一家木材代工廠,第一代原本生產木製窗簾軌道配件和咖啡杯握把,主要外銷歐美,但在疫情過後,訂單銳減,不忍看父親辛苦建立的工廠,一直沒落下去,原本從事醫療業務工作的石孟憲,決定接手工廠。他自創品牌,積極研發貼近數位生活的文創產品,一款原木鑰匙圈更創下一年賣出兩萬支的成績,要用嶄新的設計風格,帶領老工廠轉型。
精準定位、快速切割,只要短短幾分鐘,就能完成一個巴黎鐵塔手機架。木廠第二代石孟憲:「當初我去過法國,覺得巴黎鐵塔很漂亮,就利用這個靈感製作成手機架,剛好2024年奧運是在法國舉辦,想說就搭這個順風車。」
同樣也是鐵塔造型的耳機架,質樸溫潤,還有可以左右伸縮、調整尺寸的筆電架,下方空間可以收納外接的鍵盤,這些貼近數位生活的設計,來自南投草屯這家木材代工廠第二代石孟憲。「我要讓木頭可以比較活潑一點,而不是傳統我們印象中的木頭,做木雕、做藝術品,我想把它變成生活用品。」
從念小學開始,只要午休時間和上半天課的日子,石孟憲就得到工廠幫忙,經常在木材堆裡打轉。石孟憲:「有時候下課會陪爸媽,就是坐在副駕駛座,搭著我爸的車,到工廠去幫忙卸貨,那個時候我覺得還蠻好玩的,因為回來還有點心可以吃。」
老工廠成立超過四十年,第一代石三謀國中畢業就學做木工,學成後自己出來創業,生產木環、壁架等木製窗簾軌道配件,外銷歐美。後來在產業外移風潮的帶動下,一度到越南設廠,因為在當地住不習慣,水土不服,又回到台灣重新開始,在朋友介紹下,幫美國知名品牌手沖咖啡壺,代工製作木製握把,每天大約生產一到兩千顆。
▲木材代工廠第一代石三謀成立工廠超過四十年,過去替美國知名品牌手沖咖啡壼代工生產木製握把,養大三個孩子。(記者許聿恭/攝影)
有如咖啡壺的衣領,木製的握把,以皮革細繩打結固定,不僅防止高溫燙手,也讓冷冰冰的玻璃壺,多了幾分溫潤質感,這簡約的配件,其實製作步驟相當繁複,需要仰賴職人經年累月的經驗。
從成型、拋光到鑽洞,每一個步驟都要用半手工方式製作,沒有速成方法。沒有現成設備,石三謀自己設計,找廠商訂做機器,極盛時期,每個月可以做三萬個咖啡壺握把,還接單生產刀柄。
靠這間代工廠,石三謀養大三個小孩,過去十年,接單狀況一直很穩定,但一場疫情,導致訂單銳減,生產幾乎停擺,一個月生產不到五千顆,往日榮景已不復見。
石孟憲:「疫情前生意是蠻好的,可能大家都在居家上班,居家喝咖啡,又在網路上訂購,所以咖啡杯的銷量,其實是非常的大,到疫情解封後,可能大家都往實體店面跑,或者是往戶外跑,反而網路上的銷售變少,突然急遽的業績下滑。」
▲第二代石孟憲原本從事醫療器材業務,不忍父親建立的工廠,一直沒落下去,決定要承接家業,跟著父親學習所有製程。(記者許聿恭/攝影)
從小到大,石孟憲的生活,都離不開木頭,對工廠自然有一份無法割捨的情感,原本他在台中從事醫療器材業務工作,不忍看父親大半輩子努力的心血白費,決定要承接家業。
石孟憲:「就做到他們不能做,工廠就會結束掉,因為也沒有人要接了,接班多多少少會抗拒,我們以前在醫院服務,一進醫院就有冷氣可以吹,在這裡什麼都沒有,而且夏天超級熱,一方面是想說接家業,一方面想說爸媽年紀也大了,我如果回來做,可以讓他們輕鬆一些。」
接手家業,石孟憲跟著父親學習所有製程,就連磨成型刀的工作,也堅持自己做,不假手他人,成型刀磨的好不好,關係產品品質,至少得磨練半年到一年,才能上手。
耳濡目染下,石孟憲是家裡對木頭最有興趣的一個小孩,加上本身也喜歡設計,想為家業找一條新出路,於是他自創品牌,瞄準時下流行的數位生活研發商品,第一個產品原木鑰匙圈一上市,就創下月賣兩萬個的成績。
不同於父親使用傳統車床方式製作,他引進CNC(電腦數值控制)機台,導入自動化生產製程,讓產品更穩定,還能減少人力。
石孟憲:「做出來的精細度,它蠻精密又高,再來它可以做所謂的複製,一般我們傳統做的時候,它是每一個東西,都要做一個模具出來,每一次換一個型,模具要再做一次,非常費工,這個電腦的好處就是,只要設計一次,以後就不用再設計了。」
沒有相關經驗,剛開始全靠摸索,石孟憲自己上網找資料,學習如何畫圖、操作機台,一開始經常把刀子撞壞,從錯誤中累積經驗,現在已經熟能生巧。即使是自動切割,都還要用手工打磨過才能組裝,他想用嶄新設計,帶領老工廠轉型,透過網路銷售,產品逐漸建立知名度,甚至有來自公司行號,禮贈品的客製化訂單。不只在台灣,他的產品還外銷到香港、大陸、日本和馬來西亞等國。
融入創新的設計思維,結合數位生活和環保理念,老木工廠也能在困境中,找到新的機會,即使是夕陽產業,也能看見轉型的曙光。(記者盧映利、許聿恭/專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