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臺灣進入排碳有價的碳費元年。環境部部長彭啟明接受【台灣大時代】訪問時表示,碳費不是財政手段,而是為了鼓勵企業自主減低碳排量!目前將針對2.5萬噸以上碳排量的製造業徵收碳費,約281間企業、500間工廠,初期有60億收入,而氣候變遷因應法內,有十三項規定這筆費用的用途,包含:減碳工作、碳排查、國際合作等。
廠商外移造成碳洩漏?
徵收碳費後,彭啟明部長表示,不擔心廠商外移至尚未收取碳費(稅)的國家(即碳洩漏),因為碳費(稅)是全球共識,未來世界一本帳,不管什麼商品到世界任何地方都會被計算碳足跡。台灣地狹人稠,減碳成本太高,但可以到別的地方去購買碳權。而我們的碳權交易所是政府的、國營的,所以它會幫我們去買到比較合規的、比較沒有問題、環境部有審查過的、好的碳權,有保障的也有發票的碳權會進來。甚至歐盟有設制CBAM的總量管制,雖然碳費比台灣高出許多,但在未來台灣的碳費是可以抵歐盟的排碳費用。
▲什麼是碳交易。
徵收碳費為鼓勵減碳 對房價影響甚微!
徵收碳費是一件吃力不討好,但卻必須做的事。被課徵的企業,認為增加成本;環保團體覺得碳費遠少於歐盟,要加大力度;而民眾則憂心會造成綠色通膨—也就是企業會將被課徵的碳費視做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彭部長表示在徵收碳費時,非常關注消費者物價指數的影響,特別是對房價的影響!「很多的建商就一直喊說:你看!收了碳費(房價)會漲10%到15%,我們就很努力的去算它的營建的材料、鋼鐵材料、水泥的材料,最後我們才算出來,它只占了房價的,大概只有不到1%,我們最後公布了碳費之後,只有0.1%!所以基本上是沒有影響的」「其實大多數建商也都願意支持淨零碳排和綠建築」彭啟明說。
綠色金融助企業大轉型
彭啟明部長指出,綠色金融在減碳的推動上,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日本就發行了一個氣候公債Climate Bond,它們預計在未來十年內要發20兆日幣,要帶動民間130兆日幣的投資,總共150兆日幣的投資,在十年內幫日本所有的產業大轉型,這個就是我們非常關注的!因為日本的生活方式跟它的特性跟台灣是有點像的,日本很勇於的去把未來氣候的衝擊,現在趕快來完成,這個是值得我們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