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研究AI的兩位教授,他們使用物理學方法,早在80年代就證明電腦能模仿人類大腦的神經元結構來做運算,為現代AI奠定基礎,然而時至今日AI計算量與耗電量越來越大,未來勢必遇到瓶頸,專家認為要繼續研究生物大腦內的神經元結構,才能設計出下一代更有效率的人工智慧。
輝達執行長 黃仁勳:「每年成本會降低2~3倍,每年能耗會降低2~3倍,加總起來的複合效率會很大,大家知道摩爾定律是說每過一年多,半導體效能會翻倍,但AI運算即將超越摩爾定律。」
正因為成本更低、功耗更低,效能也每年提升,不用黃仁勳鼓吹超級摩爾定律,世界上所有科技公司都知道必須買更多AI晶片,建構更多算力,當運算量翻好幾倍時,再怎麼節能,還是免不了龐大的電力需求。
CBS主播:「因為對於AI的需求暢旺,谷歌現在重新檢視核電的可能性。」
從馬斯克的「DOJO」AI伺服器,到ChatGPT的微軟資料中心,每次訓練演算法 都需要動用上萬片輝達GPU的算力。因為如今的AI是一種「類神經網路運算」,也就是讓電腦學習人類大腦的運作,人腦有800億個神經元,還彼此連結,形成複雜網絡,理論上有上百兆種連結可能,這種數量驚人的腦內矩陣,構成人類學習、推理、情感處理和直覺。而人工智慧就是用一個數位化的節點 來模擬人類的一個神經元,但科學家不知道節點之間該怎麼連,乾脆就越連越多,因此運算量越來越大,當然也就越來越耗能,可以說如今的AI只學了人腦的一招半式,但即便只學到一半,也足以獲得2024年的諾貝爾物理獎。
瑞典皇家科學院秘書長 埃勒格倫:「2024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Hopfield 和Hinton,以表彰他們對人工智慧神經網路的貢獻。」
Hopfield 和Hinton兩位教授,因為發明了如今AI的雛型,共享諾貝爾榮譽,其中以人腦架構設計電腦,早在1982年就由Hopfield教授提出。
東海應用物理教授 施奇廷:「一直到現在,我們電腦的架構都是從二次大戰結束後到現在都沒變,分成處理單元,就是CPU,另外是儲存單元,就是記憶的地方。我們如果要處理大量資料的時候,這兩邊就要頻繁交換訊息,這其實滿沒有效率的,那人腦有很多腦細胞,之間有神經纖維互相連結,記憶也好、思考或處理的事情,完全是透過神經細胞之間的連結而來的。開始是Hopfield教授,那是在1982年他的一篇論文,他的意思就是說我們可以把大腦運作的方式,複製到電子的晶片上面,可以重新設計我們的電腦。」
物理出身的Hopfield證實了理論上可行,於是另一位資工背景的Hinton教授接手去實現,首要問題就是模擬人腦神經元的節點彼此之間怎麼相連,Hinton從自然界物理狀態去找,認為最低能量、最高亂度,就是節點之間的連接原則。
東海應用物理教授 施奇廷:「Hinton他雖然不是物理學家,但他滿懂物理的,他說事實上物理系統不是只有趨向能量最低狀態,另外還有一個亂度要最高的狀態,兩個要有一個平衡,就是神經網路在找他最好的連結方式的時候,要把熱力學給考慮進來。」
以能量與亂度的平衡找到節點之間的連接方式只是第一步,Hinton第二步還想到,人類是用眼睛看、然後再用大腦想,相當於資訊的輸入和處理不是只有一層,而是分層。有了這兩個概念,人工智慧電腦終於有了基礎架構。
東海應用物理教授 施奇廷:「可是就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因為他引入這兩個東西,讓問題的複雜度變得太高,就是甚麼東西都要算到天長地久,所以後來他就把一些神經元的連結給切掉,而且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是切掉一大半。這件事情不管從腦科學或從物理來講都沒有道理,但是他這一砍,就work,解決問題一樣好,速度快非常多。」
速度加快,就能再增加一層又一層的節點數量,這種推疊出來的網路,就叫做「深層神經網路」或「深度學習」。但其實是資工專家找不到節點之間最佳連接方式,才以量取勝,靠大量節點之間的函數運算暴力硬解。
而隨著輝達和台積電做出越來越強的AI晶片,如今AI伺服器動輒耗電6000瓦以上,相比之下,人腦靠著生化訊號,能量消耗只有25瓦,想模仿人腦,現在的AI架構顯然不是最好答案。
東海應用物理教授 施奇廷:「一路走過來變成現在的AI,可是現在這個東西在能量和尺度上,可能很快會遇到瓶頸,就回到Hopfield一開始講的,我模仿真正的大腦,依照真正的物理定律,可以很容易地找到那個解,像我們人腦一樣那麼省能源,也許那個才是更下一代人工智慧該有的樣子。」
所以終極問題回到原點,大腦內神經元相連的物理定律究竟是甚麼?為了找出答案,普林斯頓大學正好發表最新研究,宣布果蠅大腦內13萬又9255個神經元,彼此有5000多萬種連接方式,全部被找了出來,是理解腦神經科學的重大飛躍。
東海應用物理教授 施奇廷:「他13萬顆腦細胞裡面,果蠅喔,每一顆腦細胞只跟其他幾百顆或上千顆有相連,為什麼動物的腦這麼有效率,跟他連線的電路的連法一定有關係,知道大腦結構和運算方式,對我們設計電腦,開發新AI應該有很大幫助。」
果蠅大腦被成功破解,居然可能是設計出高效率低能耗終極AI的第一步。但其實科學家想要繪製出小小一顆蒼蠅腦的全連結圖像,已經著手進行了十幾年,現在能有進展,靠的也是現有AI的圖像辨識算力。
東海應用物理教授 施奇廷:「你要做到電子顯微鏡奈米等級的解析程度,大腦形狀像長出很多觸鬚全部糾纏在一起,可以想像就是把1萬人份的義大利麵切成5000片,你只看到一個切片,你要把這些東西重建成100萬根的義大利麵條,這就是影像處理的大難題。」
AI幫忙解密大腦結構,大腦結構回過頭,幫助設計出更有效率的AI,物理和資工互相配合正如同Hopfield和Hinton教授,一位物理學家、一位資工專家,因為對AI機器學習的貢獻,共享2024諾貝爾物理學獎。(記者張振驊、陳耀隆/臺北臺中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