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祭出打炒房措施,但全台房價依舊易漲難跌,房貸壓力沉重,根據主計總處公布最新家庭財富分配,台灣家庭財富差距自30年前的16.8倍擴大到2021年66.9倍,約7成家庭財富未達平均數,凸顯中產階級面臨下沉危機,人力銀行也調查,近7成上班族經濟壓力大,以三明治族群壓力最大,學者建議懂得投資理財是縮小所得差距的解方之一。
今年46歲的鄭詔元,今年3月以小換大買到人生第二間房,位於台北內湖屋齡39年的中古屋華廈,37坪3房2廳總價2千8百萬,雖然有新青安貸款優惠,但是每月貸款5萬多元,就占了兩夫妻雙薪家庭開銷的百分之60,鄭詔元坦言房貸壓力沉重。
民眾鄭詔元:「每個月大概5萬多塊,對5萬多塊,還好是我跟我老婆兩個是雙薪家庭。」
他們一家3口每月家庭平均支出,最大筆的開銷還是房貸。
民眾鄭詔元:「初估我們的房貸,大概占百分之60,因為房貸還是最大的一個開銷,剩下就是小朋友的教育費用,教育費用大概占10多,因為我們只有一個小孩,生活開銷也大概10多,因為我們對吃的沒有到很要求,以前出去吃飯可能1千元,三個人1千元有找,我們兩大一小,但現在出去可能一千還要再補一些,孝親也就是10以下,因為我們爸爸媽媽,他們本身在退休方面之前就有規劃,那我們就是每個月會再給一點小小的費用,有時候也因為給了費用,我們回去吃飯等於是也可以補回來,所以我們每個月還可以多多少少存到一點出國的費用。」
雖然現在有車有房成為「有產階級」,但是鄭詔元感慨在台北市生活經濟壓力大,讓他們不敢再生第二個小孩。
民眾鄭詔元:「你要繳高的房貸,你就要去工作,那你要去工作就沒有時間照顧小孩,如果說你沒有後面上一代的幫忙,你真的不敢生小孩,一個是錢,一個是時間,你生了小孩如果沒有去照顧她,你為什麼要生她。」
加上物價持續翻漲,攤開主計總處統計,自2022年起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已經連續3年高於百分之2通膨警戒線,食衣住行樣樣都漲,對上班族造成極大壓力,根據人力銀行調查,近7成上班族自評經濟壓力大,包括壓力很大勉強打平有38.5%,入不敷出12.5%,以及有負債18.3%,只有3成上班族沒有經濟壓力,26.9%感受到生活有餘裕,3.8%達到財富自由。
再細看上班族主要的經濟壓力來源,生活開銷占比最高達75.0%,房貸、房租59.2%,孝親支出48.6%,育兒費用30.2%,但家庭每月平均支出大約2萬6514元,以上有老、下有小的三明治族群壓力最大。
人力銀行公關經理曾仲葳:「在上班族裡面,可能三明治族群,他們生活壓力最大,上班族主要支出的費用,包含孝親跟育兒,假設是一對年輕的夫妻,他們上面有4位身體還健康、還健在的長者,如果他們同時又育有小孩的話,可見他們有非常多的經濟壓力,所以未來可能長輩健康狀況,我們的醫療或是長照的費用支出,可能也會對上班族造成很沉重的負擔,也因此我們調查發現,有超過4分之1的上班族是有兼差的,或是斜槓等等的工作,來幫自己增加額外的收入。」
財富分配一直是國家社會體檢的重要指標之一,30年前主計總處首度公布家庭財富統計,民國80年台灣最富有的前20%家庭,平均每戶財富1306.1萬元,最貧窮的20%為77.6萬元,兩者貧富差距約16.8倍,主計總處今年4月公布民國110年前20%,家庭財富暴增到5133.2萬元,後20%家庭卻停滯在76.7萬元,貧富差距擴大到66.9倍,再來看平均數,110年底每個家庭平均財富為1638萬元,但中位數只有894萬元,兩者落差之大,意味富有家庭拉高平均值,細看統計可發現,台灣約7成家庭財富未達平均數水準,中產階級面臨下沉危機。
中央大學經濟學系教授邱俊榮:「全世界不只台灣,其實這種所得的差距,其實都很正常的在擴大當中,這個是經濟發展的某種必然性,其實所有的國家都會想很多方法,來想辦法阻止這種分配惡化的情況產生,最傳統的就是稅制所得稅,你用比較高的邊際稅率等等去矯正這些現象,甚至對有些人課奢侈稅、富豪稅啦,所以大家也都在設法弭平這種貧富差距擴大的現象。」
學者指出財富是存量的概念,台灣財富多的人很少是靠薪資所得,大部分是靠投資理財,台灣現行稅制設計,股票投資只需要課交易稅,不課所得稅,股利又可採取分離課稅,適用百分之28稅率,對所得稅率級距已達百分之40的人相對有利。
中央大學經濟學系教授邱俊榮:「如果我把股利所得放在我的所得,可能每一百塊要繳40塊錢的稅,但是我把它分開,我這邊的所得,正常的所得可能繳百分之40的稅,但是股利所得永遠不會繳那麼高的稅,所以這個分離課稅,當然就會使得在股票上面獲利的情況,相對是比較好的,既然資本市場是獲得財富很好的地方,但是我們在某種程度在短期內沒有辦法去改變(加薪)這種事情,其實怎麼樣讓全民比較會理財是一個很重要的。」
靠資本利得累積財富,能夠用稅制設計節稅,無形中會有利於資本利得累積財富,所以善用投資工具,可以是弭平所得差距的另一種思考方式。(記者黃梅琴、黃柏凱/台北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