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產業是不是看不到好轉的跡象?因為勞動部公布最新一期的無薪假人數,實施人數就超過5700人,是半年來的新高,其中有近八成都集中在「製造業」,而對比常常傳出缺工的科技業、餐飲業,有著明顯的兩極化,學者就提醒,產業發展不均衡,恐怕是一大風險。
機器來回運作,但對比先前的榮景,接單數量卻有感減少,勞動部公布最新一期無薪假人數達到5,763人,創下近6個月新高,跟上個月相比增加近700人,實施無薪假的家數,也多26家。
勞動部勞動條件及就業平等司副司長王金蓉:「基本上還是個別事業單位的情況,那個別事業單位它因為這個訂單減少,而需要實施減班休息,那至於製造業整體來看,確實近期有些許的增加,那這部分我們會在持續的觀察。」
雖然勞動部表示,這次主要是個別事業單位的狀況,沒有特別集中在特定產業,但是看看行業別,製造業是本次的重災區,包含金屬機電、資訊電子、化學民生工業,實施人數就超過4500人。
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辛炳隆:「我們的製造業,大概從去年的第四季,出口就開始出現一些問題,那當然是傳統產業開始,那今年來看,可能資訊類也不太像以前那麼好,所以現在產業之間的,景氣的輪動是非常的明顯。」
產業景氣輪動很明顯,尤其近期傳產動能相對疲弱,9月的製造業景氣燈號,終止連5綠轉為低迷的黃藍燈,反觀這段時間缺工數,則是以內需的住宿餐飲、AI相關的科技產業為大宗。
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辛炳隆:「你是從事知識工作者,你的薪水本來就比較高,再加上產業別的榮景有差異的話,產業別的薪資差異,坦白講是我們看,最近10年來最嚴重的,最明顯的現象。」
產業別的就業人口跟薪資逐漸擴大,台灣產業發展不均的兩極化,恐怕只會越拉越遠。(記者 傅儀文、顏連凱/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