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過廣告...
非凡最前線
北台灣僅存魚露廠 傳承三代遵循古法鯖魚醃漬
新北市三重有一家北台灣僅存的魚露廠,釀造出來的魚露呈現琥珀色,沒有腥味,入口後先嚐到鹹味,再慢慢產生回甘的喉韻。(記者許聿恭/攝影)
▲新北市三重有一家北台灣僅存的魚露廠,釀造出來的魚露呈現琥珀色,沒有腥味,入口後先嚐到鹹味,再慢慢產生回甘的喉韻。(記者許聿恭/攝影)
字級:
A+
A-

東南亞料理中常使用到的魚露,其實台灣早期也有人在製作,但發展到現在,台灣的魚露廠幾乎已經所剩無幾。在新北市三重還有一家北台灣僅存的魚露廠,經營超過八十年,第三代郭宥森原本在食品公司工作,因為做魚露實在太辛苦,讓他一度抗拒,但看到父母親年紀大了,放心不下,最後還是辭職返家,在父親過世後,和媽媽一起扛起家業。遵循古法,用整隻鯖魚加鹽醃漬的魚露,儘管耗時費工,只要老客戶需要,母子倆仍將繼續守護這傳承三代的家業。

郭家人做菜,最常用的調味料,不是大家從小吃到大的醬油,而是鹹香鮮美的魚露。百搭的魚露,不論用來炒蛤蜊,還是炒筊白筍,都能提出食材鮮味,美味層次更升級。郭家第二代媳婦賴貴玉說,「各種青菜都可以炒,不要加醬油,因為魚露就很提味了,它就是代替鹽巴和味精。」

南瓜炒米粉,還有排骨糙米粥,甚至魚露還能用來醃魚、香煎金鯧魚、醃雞肉、 炸雞塊,或是做成醉雞,賴貴玉總能用魚露,做出滿滿一桌好料,而這時間醞釀而成的美味,如今北台灣只剩下他們家還在製作。

魚露廠第三代郭宥森說,阿公的時代,當時的大環境,當然沒有像現在這麼好,做魚露主要挑選的是海魚,「便宜就好了,那時的鯖魚,是相對比較便宜的。」

遵循古法,鯖魚不去皮及內臟,直接下槽醃漬,原本使用小隻鯖魚,在賴貴玉接手後,直接改用30公分大的鯖魚。郭宥森說,「小隻的鯖魚,做出來的鮮味就沒有那麼濃,媽媽有一天人來瘋就說,大隻的鯖魚比較好啊!」於是賴貴玉就進了一批大隻鯖魚,當下師傅也很傻眼,因為從來沒有用過大隻鯖魚來釀,「魚露都已經熟成了,魚還在那邊,只好繼續釀,發現前後的味道層次不一樣才把它變成等級化區分。」

要讓鯖魚充分發酵,鹽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過與不及都會影響產出,一旦比例拿捏不對,就會導致失敗。郭宥森解釋,「鹽如果不夠,魚會壞掉,鹽如果太多,魚露又產不出來,它會停止發酵,」簡單說就是一比一,魚一公斤,鹽就要一公斤。

蓋了四排密實的長方型發酵槽,乍看之下不高,其實深不可測。郭宥森說,這些發酵槽最淺的有260公分,最深的有將近400公分。為什麼要做到這麼深?第一是往下發展才不會用到太多空間,第二是越深越往下發展,它的溫度就越低發酵,「裝到滿,光是魚的部分就要三噸,加鹽以後應該有六噸。」

北台灣僅存魚露廠 傳承三代遵循古法鯖魚醃漬
▲魚露廠第三代接班人郭宥森放棄食品廠的工作,傳承家業,守著家傳八十年,用時間換來的鮮美滋味。(記者許聿恭/攝影)

郭宥森是新北市三重這間魚露廠的第三代接班人,他的爺爺郭欽鈿出身福州,十幾歲時,到台灣跑單幫做生意,光復前來台定居,開了一間醬油工廠,也聘請福州師傅製作魚露。賴貴玉說,「福州人魚抓來吃不完,就把它醃漬起來,一點點一點點,可以做調味料。」

一般人的印象中,普遍認為魚露是東南亞地區,傳過來的調味料,但郭宥森說,其他國家的漁民,也會製作魚露,「全世界只要有漁民就有魚露,台灣是先接觸到東南亞的美食,他們有魚露,才會覺得魚露就是東南亞來的,其實台灣的漁民也有做魚露。」

學的是食品,郭宥森在英國念完碩士後,原本在食品公司工作,十多年前,在父親的期盼下,回家接手魚露廠,「爸爸跟我講了不只一次,他們年紀真的都大了,怕來不及,所以想一想,還是接吧!」

從小看著父母做魚露很辛苦,對於接班,郭宥森也曾抗拒過,真的接手後,長達七、八年的時間,他一直對這份工作,缺乏認同感,總覺得自己像個打工仔。直到有一次,遇到一個朋友跟他說,「你沒有把這個當成你的事業,才會這樣子,你還沒有歸屬感。」

花了好幾個月,調整心態,終於突破心中那道關卡,找到傳承家業的使命感,還有老客戶的不離不棄,也是支撐郭宥森,繼續做下去的動力。「爸爸一走,第一個衝到家的是客戶,我幾乎沒有跟他碰過面,做小吃的放了我們的魚露,客人也吃習慣了,你突然沒了,人家的老味道,都會不見了。」

「通常做魚露的過程中,上面的發酵速度跟下面的發酵速度會不一樣,所以需要做攪拌的動作,」每兩個禮拜就得攪拌一次,在深達3、400公分的發酵槽中,攪拌起來相當吃力,但郭宥森早就習以為常,伴隨著攪拌,空氣中也瀰漫陣陣魚香。

來到郭家的魚露廠,聞不到刺鼻的魚腥味,只有發酵時,散發出來的鮮香味,「我們以前有釀醬油,那個菌影響了魚露的風味,你會覺得這個味道還挺特別,蠻香的。」

北台灣僅存魚露廠 傳承三代遵循古法鯖魚醃漬
▲第二代媳婦賴貴玉嫁進郭家後,將小隻鯖魚換成30公分大的鯖魚,釀出來的風味更佳。(記者許聿恭/攝影)

傳承三代的魚露廠,至今經營超過八十年,第二代賴貴玉嫁進郭家後,就跟著做魚露,還得操持家務,接手經營三十幾年,在工作和家庭間蠟燭兩頭燒,十年前丈夫過世後,她和兒子一起撐起家業,長期的操勞,也把自己累出病來。一場大病後,賴貴玉逐漸退居第二線,將工廠大小事,交給兒子打理,「他書念那麼多,叫他做這個,結果他也都接下來,做的比我更好。」

母子齊心,守護著家傳八十年,用時間換來的鮮美滋味,抽出來的魚露,還要加糖調味,經過三到四小時的熬煮,才能呈現最佳口感。琥珀色的魚露,沒有腥味,入口後先嚐到鹹味,再慢慢產生回甘的喉韻。

一如郭家母子的魚露人生,先苦而後甘,昔日被嫌臭的魚腥味,歷經漫長的時間等待,如今換來鮮美的滋味,讓人回味無窮。(記者盧映利、許聿恭/專題報導)

以上個股名稱與代號之關連為程式匹配,可能有個股名稱與文意不符之情況,僅供參考。

相關新聞




字級:
A+
A-

以上個股名稱與代號之關連為程式匹配,可能有個股名稱與文意不符之情況,僅供參考。

相關新聞




字級:
A+
A-

以上個股名稱與代號之關連為程式匹配,可能有個股名稱與文意不符之情況,僅供參考。

相關新聞


()
更新:
最高:尚無資料
最低:尚無資料
成交量:尚無資料
開盤:尚無資料
本網站之報價皆為延遲資訊,僅供使用者參考用不做為投資建議,本公司不對資料之正確性、完整性與即時性負任何責任。
台股資料來源以臺灣證券交易所證券櫃檯買賣中心臺灣期貨交易所公告為準;美股報價由TradingView提供,使用本網站資訊服務前,請您詳閱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