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即將進入到紡織的傳統旺季,但是近幾年,在紅海競爭和ECFA中斷等危機下,很多紡織廠早已紛紛轉型,有的切入工業,也有的打進車用,更是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的布料供應商,它就是有半世紀歷史的「佳和紡織」,究竟怎麼做到的?我們不僅獨家專訪佳和三代掌門人翁偉翔,還要帶您到產線一探究竟!
一大片雪白布料,在機器的來回舞動下,就像是披上美麗白紗,本台獨家直擊三萬坪大的台南官田廠,要一探究竟,台灣少數留存的大規模染整織布廠。
近看就像是長髮公主的秀氣白髮,遠看還像來到麵條加工廠,而這些「粗條」其實就是原料-羊毛,因為不易燃燒,所以可以用在航空、鐵路座椅,但想讓這些粗條更柔順,靠的就是這一台台綠色「精梳機」。
佳和實業行銷處經理陳啟祥:「像這個機器這邊有一排梳針,下面就有一些針板經過這套工程以後,後續的毛條的品質會比較均一。」
就像一位專業理髮師,不只要幫粗條梳理,還要綁好辮子,目的就是要讓它 越變越苗條。
看出來了嗎,在每段精梳機的幫忙下,這重達30公斤的紡紗,尺寸明顯小了不少, 從原先的一米20到25克的粗條,瘦身成一米5到6克的粗紗,但這可是經過五到六段的機器,來回梳理、拉戳,畢竟布料要好,紡紗的體積得越細越好。
記者傅儀文:「來到這邊可以看到,好幾排的細紗機在同步運作,是不是非常壯觀,因為從剛剛的粗條,在到現在我們眼前看到的細紗,其實製成時間就需要三天,所以想要提高產能,數量就非常重要。」
高達20台的細砂機,產能全開下,能處理上萬錠的細紗,而旁邊這台斥資千萬買入的筒子機,科技感十足,主要就是透過空氣,把細紗的纖維推開,讓每一錠的接縫處,看不見接頭,縫出來的布料品質才會好。
清脆又充滿節奏感,剛剛完成的筒紗,經過軌道進到織布機,一眨眼的時間,片片布料迅速成形,一台機器一天就能縫製230碼,約210公尺長的布料,但要把它變成,我們身上穿的,看到的千變萬化色彩,靠的就是這間號稱「染廠心臟」的化驗室來進行打色。
翁偉翔:「當我們收到客人的材料,我們會去把它的色質,去讀出來,然後在這邊把它的配方打出來,去做最後的核可,早期這邊可能都是做有管路的,這樣很容易汙染。」
身穿深色西裝,仔細介紹工廠內產線的布局分工,國內紡織大廠佳和實業第三代掌門人翁偉翔,兩年前接任董事長,在去年投入上百萬,購入自動化設備(),畢竟超過半世紀的老牌廠,也得走在最前線,像現在驗布,早就不靠人改靠AI,上方的三顆鷹眼,一掃就能抓出布料哪個位置有瑕疵,透過一次次的學習,讓準確度越來越高。
佳和實業第三代掌門人翁偉翔:「針對我們以後的新廠,我們要比這個還要更晉級,其實一個染整廠的一個心臟,就是人員,其實台灣紡織業的人員,也是越來越難找,所以未來我們會走自動化,然後還有AI,還有重複使用。」
在翁偉翔的領導下,佳和毛利率從過去個位數逐年成長,到今年上半年擴大到超過20%,創下歷史新高,不只早就跨足鐵路、航空市場,更成功打進,電動車大廠特斯拉的供應鏈,但這其實是花了七年的時間「慢慢磨」。
翁偉翔:「後來我們才輾轉知道,原來我們並不是唯一的提案,因為其實我們對手可能有來自義大利、日本和韓國我們勝出,其實是因為我們材料的,它整個價值跟義大利是基本上是相同的,然後我們的競爭力,在我們的報價方面,其實也是比它還有競爭力。」
近幾年不少台灣紡織廠,在紅海競爭和ECFA中斷等危機下,已經轉戰到東南亞,但佳和卻仍擇根留台灣,今年決定投資22億新臺幣,在台南擴建新廠,因為翁偉翔認為,比起到東南亞跟同業拚產量,把產品附加價值拉高,才能提高競爭力。
翁偉翔:「其實我們應該要效法台積電,把這個門檻,把它在拉高,然後基本上門檻的話,可能會從製程或是從材料的複雜度,去把產品附加價值,讓東南亞更難去模仿,才能把這個距離拉開。」
台灣紡織曾被外界稱是夕陽產業,也因此如何「轉型升級」,早就是大廠們要面對的課題,像是儒鴻衝刺布料研發,剛結束的奧運,也讓遠東新、力麗、新纖等台廠被世界看見。各家企業跳脫傳統框架,就盼讓台灣紡織硬實力,繼續發光。(記者傅儀文、陳昱志 /台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