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圓筒形絲瓜有股草青味,纖維比較粗,無法生食,但雲林莿桐的農民林孟寬,卻種出了可以生吃的水果絲瓜。他原本在連鎖量販通路擔任高階主管,因為看好水果絲瓜市場潛力,投入種植。歷經病蟲害、養蜂授粉卻全部陣亡的窘境,終於成功種出細緻綿密、籽少汁多的水果絲瓜,外型圓胖,有著西瓜般的紋路,小巧可愛,不僅成功賣進高檔超市,還外銷香港及新加坡。
懸吊在瓜架下,一顆顆圓圓胖胖的絲瓜,有著類似小玉西瓜的紋路,手掌般的大小,很迷你,外型討喜可愛,它是市面上少見的水果絲瓜。林孟寬說,這種絲瓜跟西瓜沒有關係,當初取名「水果絲瓜」是因為它可以生吃,做熟食口感上也比傳統絲瓜好很多。
絲瓜能不能採收,林孟寬憑經驗用目測,和手輕輕的掂一下就能判斷,一顆大約500到600公克,夠3到4個人吃一餐的大小,最適合採收。細皮嫩肉的水果絲瓜不同於一般筒形絲瓜纖維較粗,吃起來有股草青味,它的瓜肉細緻綿密,草青味極淡,是市面上極少數可以生食的絲瓜品種。「一般不敢吃絲瓜的人,即使吃到水果絲瓜,不會有對絲瓜的排斥感。」
對自己辛苦栽種的絲瓜信心滿滿,其實還沒務農前,林孟寬在量販通路工作了十幾年,擔任高階主管,當時正好有國外的菇類品牌,想要經營台灣市場,於是他轉換跑道,挑戰新領域,也從中看到農業的未來大有可為,不過轉行種小番茄、小黃瓜和苦瓜,卻都以失敗收場,「在種植的過程中,發現障礙困難點蠻多的,要以那一種作物做一個農業品牌,是沒有亮點的。」
▲原本在量販通路擔任高階主管的林孟寬,因為看好水果絲瓜的市場潛力,轉而投入種植。(記者許聿恭/攝影)
曾經接觸過培育水果絲瓜種苗的團隊,林孟寬以過去的工作經驗培養出的市場敏感度,相當看好這種絲瓜的發展潛力,決定要投入種植,「在五感行銷裡,我們著重在目視的行銷,它的外觀討喜,就會有話題性。」
採用設施栽培,捨棄人工授粉方式,林孟寬自己養蜜蜂,幫忙授粉,但想要把蜜蜂養好,卻遠比想像中困難,「網室裡蜜源食物的來源比較單一化,它的活力會慢慢衰退,養一個月就全部陣亡。」蜜蜂養不好,影響絲瓜產量,後來他調整作法,讓蜜蜂輪番上陣,有些養在外面一段時間,再換進來養。
養蜜蜂已經夠傷腦筋,傳統絲瓜的採收期較短,但水果絲瓜要配合通路銷售,得拉長到三至四個月,在不用藥的前提下,也增加栽種的困難度。於是林孟寬從降低種植密度和提高友善資材使用頻率著手,將病蟲害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
現在他的水果絲瓜不僅賣進高檔超市,還外銷香港、新加坡,年產量約9萬顆,但回想當初要在市場上推廣新品種的絲瓜,得通過不少考驗,「通路端的採購拿了蘋果絲瓜、傳統絲瓜,或是口感比較好的絲瓜去做盲測,結果都是水果絲瓜的評比都最高的。」
通過重重測試,在市場上嶄露頭角的水果絲瓜,出貨前,還要再修剪一下梗順便挑掉NG品,每一顆絲瓜還要再貼上腰條,提升賣相。
放棄穩定的上班族工作,投入農業,當初太太高若蘭也曾反對,但看到林孟寬的決心,最後還是給予支持,一路陪著他,開闢新市場。
▲可以生食的水果絲瓜切塊後冰鎮,沾點沙拉醬吃,消暑開胃。(記者許聿恭/攝影)
推廣階段時,高若蘭就用美味的絲瓜料理,征服賣場採購的味蕾,不論是婆婆傳承的家常菜蛋香絲瓜;還是將絲瓜切塊,冰鎮後沾沙拉醬吃,消暑開胃,可以生食的水果絲瓜,讓絲瓜料理,有了更多變化。
從辦公室走進農場,種植新品種水果絲瓜,雖然門檻很高,但林孟寬勇於挑戰,一如絲瓜順藤而上的強韌生命力,努力克服逆境,終能結成豐碩甜美的果實。(記者盧映利、許聿恭/專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