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間食材餐桌零距離的農家菜餐館,就在新北萬里山區的一處古厝裡,年過半百的簡家三姊妹,在老父親罹癌過世後,回到老家整修古厝,也把總舖師爸爸的拿手菜端上桌。其中,這道剁椒魚,魚是當天從漁港帶上山的,淋上自製的獨門剁椒醬一起蒸,鮮香爽口;另外,芋泥條炒芹菜也很特別,把蒸到綿密Q軟的芋泥切成條,搭配清爽脆口的芹菜一起炒,非常下飯又涮嘴。
隱藏在山林中,有一處紅磚古厝特別顯眼,一旁是自家菜園,環境清幽,猶如世外桃源。
顧客 莊女士:「很驚奇,這麼裡面還有這樣的地方,聽說這裡的菜都是早上現採的。」
無菜單的農家菜,就藏身在新北萬里山區,簡家三姊妹把老家重新整理過後,賦予新樣貌。
大姊簡淑芳負責外場招呼、送餐,她把客人都當作親朋好友,來家裡作客,熱情接待。
顧客 莊女士:「我們上次來吃,是朋友介紹的,我覺得很好吃,這次又邀她們過來,就五姊妹捧三姊妹的場。」
滿滿人情味跟一桌子的家常菜,讓饕客忍不住帶著親友二訪,簡家姊妹端出來的菜色,堪稱比產地直送,更新鮮。
小妹 簡淑芬:「這個菜不需要施農藥,吃起來就很脆甜。」
一大早我們跟著小妹簡淑芬,去古厝旁的菜園採摘蔬菜,上頭還能看到清晨的露水,新鮮度用眼睛就看得見。
小妹 簡淑芬:「最好是露水還沒乾掉就要採摘,這樣的菜是最嫩的。」
食材、餐桌幾乎零距離,看似普通的A菜,吃起來可不平凡,特別翠綠鮮嫩。
顧客 莊女士:「因為新鮮度啦,如果市場買的,就沒那麼新鮮。」
新鮮度是前提,用來料理的魚,雖然會因為人數、季節,而有所不同,但相同點是,一定要當天早上,從基隆漁港把魚貨帶上山。
小妹 簡淑芬:「我今天要幾條,給我幾條就好,其他的我都回來自己處理。」
仔細處理魚鱗、內臟,接著在午仔魚底部鋪上洋蔥、金針菇、豆腐,淋上的獨門剁椒醬,是三姊妹花上15天到1個月的時間,發酵而成。
妹 簡淑芬:「有一點陽光的那種溫度,它發酵速度比較快一點,也比較香。」
辣椒經過日曬帶出來的香氣,是成為剁椒魚的靈魂秘方,魚肉吃來軟嫩細緻,跟自製的剁椒醬搭配起來,不但鮮香爽口,還有淡淡的剁椒香氣,特別下飯。
顧客 宋先生:「有辣椒香、有薑,魚肉又嫩,湯汁又入味。」
顧客 莊女士:「很新鮮,很有口感,它不會很辣,不吃辣的我,可以接受這個辣度。」
▲古早味滷肉入口彈牙,不會過於黏膩,還能吃到甘甜醇厚的醬油香。(記者吳承芸/攝影)
用餐尖峰,廚房裡也像在打仗,燒出一桌好菜的正是簡家二姊簡淑貞。
二姊 簡淑貞:「芋頭如果溫度不夠的話,它搓不開,所以改用機器先給它打散。」
蒸熟的芋頭打成泥,放進一些地瓜粉,增加Q度。
二姊 簡淑貞:「沒有壓緊的話,它切起來會變成空心的。」
簡淑貞說,蒸之前還得先幫芋泥馬殺雞,才能讓口感更紮實,切成條狀的芋泥條跟芹菜一起下鍋拌炒;端上桌,芋泥綿密Q軟,跟清爽脆口的芹菜,截然不同口感,意外蹦出新滋味。
顧客 莊女士:「芋頭很軟很綿密,芹菜鮮甜又很脆口,我覺得把這兩種菜搭在一起,很特別。」
其實簡家三姊妹都沒有中餐背景,會選在老家開餐廳,全是為了家人,自從爸爸大腸癌離世,媽媽就陷入深度憂鬱,讓三姊妹決定,帶媽媽多回老家走走散心,順便整修古厝,後來更在好友的建議之下,開起了餐廳。
大姊 簡淑芳:「剛開始我們也沒有想到,餐廳能經營得起來,只是想說,爸爸那麼愛這裡,如果把它荒在這裡,覺得我們對不起爸爸。」
二姊 簡淑貞:「他在我們面前,都沒有吭過一句,我覺得照顧爸爸不會很辛苦,只是會很心疼。」
癌症化療那五年,簡淑貞每天基隆新北來回奔波幫阿爸送飯,也是這時磨練了她的廚藝。
二姊 簡淑貞:「我覺得我廚藝比較精進,就是在那段日子。」
但開餐廳的過程,並沒有三姊妹想像中那麼容易,尤其是二姊簡淑貞,當初還是被趕鴨子上架,擔任大廚的角色。
二姊 簡淑貞:「餐廳試營運那天,我還問我妹說,我們廚師找了誰,我妹馬上跟我講,就妳呀。」
三姊妹的深厚情感,即便經常拌嘴,心依舊緊緊相依,她們用開朗樂觀,天天陪在老母親身邊,讓媽媽不再感到孤單,也讓古厝裡充滿歡聲笑語。
(記者李采穎、吳承芸、林永偉/專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