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愛美,花在醫美、保養品不手軟,而隨著美容保養以及醫美療程界線模糊,醫美也逐漸走入日常,受眾更加年輕化。而隨著現在越來越多,主打修復期短,非侵入式課程,醫美診所店面選擇,也出現新思維,不再只求空間大以及聚集效應,而是著重高翻床率、高坪效、鞏固顧客體驗,因此也開始出現進駐豪宅型社區的現象。
車水馬龍的馬路兩側,抬頭滿滿醫美診所,就這樣一層一家,聚集的密集程度就像是醫美商圈。
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執行總監徐佳馨:「現在醫美商圈來說,醫美大概還是會集中在忠孝東路商圈,因為它本身就會有,集市的狀況,而且其實有些醫生自己出來開業的時候,也會希望客戶不要流失會在這個區域,現階段是有外溢到,像是仁愛路、或是市民大道。」
而以往醫美,以有錢有閒貴婦為主力客層,年齡大約落在40-60歲以上,不過近年維持美貌思維,有年齡往下趨勢,新一代的年輕消費者也轉為以更簡單、更快速的方式。
藝人許藍方:「以前我會覺得醫美是不是要改變什麼,但是我自己接觸之後,發現好像不是我想像中這麼恐怖,如果我可以重來的話,我可以能在31、32歲,就會提早做這件事情,我現在都已經40歲了。」
不過醫美業曾在2015年擴展太快迎來倒閉局面,全台家數從2000家腰斬剩1000家,而現在也出現不同,甚至開始出現展店趨勢。
住展雜誌企劃研究室總監暨發言人 陳炳辰:「可能進駐比較高檔社區, 甚至我們看到一些豪宅型社區,它其實在一樓的店面,可能都有看到醫美產業的身影,這些社區也有助於隱密性 隱私度上,達到一定的水準。」
專家分析越來越多業者,不求空間大而是著重高翻床率、高坪效、採預約制療程20~30分鐘、甚至幾個小時,鞏固顧客體驗,甚至不求顧客多元,而是專攻豪宅社區、客群, 開店選地點考量,變得更加謹慎精準。(記者貝庭、張皓普、陳盈卉、奚詩超/台北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