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中國電動車因為價格比較低,迅速在歐洲拓展市占率,讓歐盟在去年啟動中國電動車的反補貼調查。從另一方面看,歐洲還有1500萬人從事汽車相關產業,因此汽車工業產出佔歐盟GDP約10%,因此對歐洲來說,汽車產業是經濟發展的根本之一,偏偏現在電動車的原物料和關鍵的電池技術,都沒有掌握在西方手裡。
歐盟主席馮德萊恩:「歐盟委員會現在開始發起反補貼調查,對來自中國的電動車。」
響起如雷掌聲,歐盟成員對中國輸入歐盟市場的電動車,展開反補貼調查大力按讚,就是因為在歐洲中國電動車市占已經突破10%,預估到2025年甚至可能增加到15%,嚴重威脅到以汽車工業傲視全球的歐洲成員。
台經院產經資料庫分析師王忠慶:「歐盟來看的話,整個他們的汽車工業直接的生產線的員工人數有高達350萬人,所有的產業連動來看的話,整個的就業人數甚至有高達1500萬人數以上,所以歐洲的汽車工業對歐洲的GDP影響真的是非常的大。」
車市遭受中國電動車侵蝕,可能影響的是高達1500多萬名的勞工,大約是歐盟就業人口6.1%的生計,再加上德國、義大利、
仰賴汽車工業佔國家GDP近10%的份額,難怪讓大國們繃緊神經。
安侯建業工業產業主持人劉彥伯:「圍堵的方式就是關稅增加,那其實這個對歐洲而言,我覺得是一個諷刺,因為過去他們的車子大部分都是外銷到歐美以外的地方,而且事實上,歐洲對他們的這個生產的毛額,其實是貢獻非常的多,一年大概有7百到1100億歐元,這個是他們出口車子的一個外匯的數字,也是佔了整個生產毛額的10%。」
中國、歐洲的汽車大戰是大國博弈、是電動車跟傳統車商的較量、更是東西雙方既要爭面子、也要保裡子的競技場。不過現今歐洲車業嚴重落後東方,起因得從油價說起。
台經院產經資料庫分析師王忠慶:「在2007年、2008年有油價大漲的情況之下,中國的政府已經開始在推動全力推動電動車產業,那歐盟來講的話,它是在2017年法國開了第一槍,歐盟才開始真正推動了所謂的電動車,因此中國跟歐洲有高達7年以上的時間的差距。」
2008年金融海嘯油價曾經創下每桶近150美元的新高,2010年又因中東、北非爆發阿拉伯之春的革命浪潮,讓中東產油國的局勢震盪,油價再度被推上100美元以上的價格,為了降低對油價的敏感度,造車的策略開始分歧,中國發展電動車、日韓則以油電混合動力為研發主軸、但是歐洲車廠因為不肯輕易放棄傲視全球的引擎技術,而轉向價格便宜的柴油引擎,導致中、歐電動車發展腳步出現落差,就連原物料和電動車關鍵技術也不由西方勢力掌握。
安侯建業工業產業主持人劉彥伯:「電池佔一部電動車的成本大概是40%,但是更可怕的是中國的這個寧德時代、甚至包括比亞迪等等,佔了全世界這個電池的產量大概是80%,那歐洲大概有將近一半的電池都是來自中國,所以他現在已經有點像是被掐住脖子。」
察覺危機近在眼前的歐盟啟動反補貼調查,德、英、法等國家,
更是積極的興建電池廠,希望能擺脫對東方的依賴。
台經院產經資料庫分析師王忠慶:「最大的電池業者還是亞系的廠商前往到歐洲去設廠,尤其像寧德時代、像日本的松下、像韓國的LG化學,所以整個來講,目前歐洲的汽車工業廠商來講他很難掌握這個關鍵的技術。」
關鍵技術還沒有辦法掌握,但至少先做到在地生產,先降低運送成本、降低地緣政治干擾,是現在歐洲汽車工業發展的大方向,也是歐盟要保住汽車製造大國的背水一戰。(陳盈卉 奚詩超 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