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三讀通過的《囤房稅2.0》,準備在7月上路、2025年開徵。財政部最新研擬2大簡化措施,包含「單一自住降稅」,排除現值前1%「豪宅」;還有課稅基準從3組縮減成2組,專家認為這樣反而更複雜,而且違反了「囤房稅」的課稅精神。
財政部長莊翠雲(2023.07.06):「因為實施(囤房稅)這麼長的時間,那大家都有一些的基礎了,所以認為可以實施全國總歸戶,我想這個是一個時機點。」
7月上路的《囤房稅2.0》,最新出現簡化措施,財政部跟地方政府,研商要針對「單一自住降稅」適用對象,初步討論將排除現值前1%的「豪宅」,代表剩下99%都適用降稅。對此專家認為,這不只違反「囤房稅」,是針對多屋族、而非高資產的課稅精神,也產生房屋稅、豪宅稅、囤房稅,多重課稅的疑慮。
馨傳不動產智庫執行長何世昌:「三重加重課稅的現象,坦白說在全世界真的是找不到,有哪一個國家的稅制,是這樣操作的,台東的1%跟台北市的1%,那個財富的標準怎麼會是一樣呢?資產的價值完全不一樣,然後你說通通把它排除在『單一自住優惠稅率』之外,這種作法真的是滿詭異的。」
而針對課稅基準,原本在立院向立委溝通時,提出甲、乙、丙3組,分成六都、竹竹等7縣市,還有基隆等9縣市,為了避免民眾霧煞煞,研擬要簡化成,六都跟非六都2組。
馨傳不動產智庫執行長何世昌:「財政部最新的研擬措施,是一個「複雜化」的作法,而不是簡化,在原本很多的族群稅率,還有級距稅率之外,你又加上『六都組』跟『非六都組』,以及各縣市的『99%』跟『1%』,你等於把各個課稅的組別,劃分高達10幾組。」
眼看《囤房稅2.0》7月就要上路,將反映在明年5月的房屋稅單,時程上壓力不小,課稅方式究竟是簡化,還是反而造成反效果,持續考驗財政部與地方政府加速溝通。(記者 高昱晴、喬大龍/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