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過廣告...
龍膽石斑連結都市漁村 漁二代返鄉拚新路
返鄉漁二代陳右穎,除了回到屏東枋寮飼養龍膽石斑,也跟社區合作,規劃體驗活動、開店賣自家產品,突破養殖困境。(記者劉鑫昌/攝影)
▲返鄉漁二代陳右穎,除了回到屏東枋寮飼養龍膽石斑,也跟社區合作,規劃體驗活動、開店賣自家產品,突破養殖困境。(記者劉鑫昌/攝影)
字級:
A+
A-

屏東枋寮出生的陳右穎,從小就在家裡幫忙養蝦、養魚,辛苦的生活,讓他下定決定要離開家鄉,但沒想到在外頭打拚十多年,最後還是回到原點,當起返鄉漁二代,養龍膽石斑、開店賣自家產品,還跟社區合作,規劃體驗活動,他是如何突破家鄉的養殖困境。

龍膽石斑,激起強勁水花,這活力對漁民來說,雖開心,卻還不能完全放心。

養殖場二代 陳右穎:「我們抓魚餵魚,都要在清晨的時候比較適合,因為太陽出來之後,水溫也會跟著上來,裡面的魚有五、六千隻,全部抓過來集中在這一個小小的空間,第一個氧氣不夠,第二個牠們會擠來擠去不舒服,所以水溫上升一兩度,對魚的影響是很大的。」

就怕養了三年的龍膽石斑,受傷甚至「陣亡」,這群專業捕魚人,在魚塭裡通力合作,先是圈出大面積的捕撈範圍,接著直接徒手抓起,依照大小重量逐一篩選。

養殖場二代 陳右穎:「因為魚的生長有大有小,他們會選擇他們要的公斤數去抓,那通常都會以15斤到20斤以上的為主。」

一尾龍膽石斑要養到大,至少得花上三年,還要確保每一尾魚健健康康,著實不容易。

養殖場二代 陳右穎:「這隻大概十斤左右,養三年以上,牠皮膚的光澤度,還有牠型態的樣貌,都還蠻不錯的。」

捕撈收成是漁場的一日大事,早起更是養殖戶的日常;清晨五點半,山頭隱約露出橘紅曙光,餵魚工事早已展開,趕在太陽完全露臉之前,陳右穎把握時間,要餵飽自家兩池的龍膽石斑。

養殖場二代 陳右穎:「我們早上餵的時候,就有魚車會把鯖魚載過來,我們必須讓它完全退冰,給龍膽石斑吃,這樣才不會因為吃太冰,造成魚的腸胃不舒服。」

一聞到氣味,龍膽石斑群起而來,爭先恐後濺起水花,牠們吃飯的時間也是做「健康檢查」的最佳時機。

養殖場二代 陳右穎:「牠上來就看一下牠的身體有沒有紅紅的,有紅紅就代表生病,那牠吃飯的速度,很快就代表有活力,如果都不吃或是吃很慢,就代表魚有狀況。」

龍膽石斑的習性,陳右穎早已摸透,但早起工作,卻是他小時候最怕的一件事。

養殖場二代 陳右穎:「我國中的時候,家裡就開始養九孔了,因為九孔是貝類,更容易怕溫度太高,所以我們都要很早起來餵食,有時候餵到上課都來不及,所以很不喜歡這份工作。」

國中畢業後,他就離家念書,直到出了社會,創業開飲料店,也壓根沒想過要回家,沒料到2015年,一場毒茶風暴,無端受到牽連,店面被迫關門,返鄉成了不得不的選擇。

養殖場二代 陳右穎:「我回來的時候,也盡量去突破,不用爸爸那時候的傳統用藥養殖模式,看是不是可以改善。」

但要改變父親超過三十年的習慣,談何容易,光是觀念上的衝突,就讓他傷透腦筋。

養殖場二代 陳右穎:「他就說,我念很多書很難教,一個魚池好幾百萬,他們已經習慣的養殖方式,後來我爸爸有給我試過,不要用藥,純天然養殖,結果就是賠錢。」

繳了十幾萬的學費後,陳右穎不再固執己見,而是採納父親的建議,權衡利弊,再調整養殖方式。

爸爸 陳順慶:「他們要求有機無農藥,可是我們要看情形,該施藥還是要施藥,我們要出魚貨的兩個月、三個月,完全不能施農藥。」

父子倆互相磨合,慢慢找出彼此都能接受的模式,但讓他最不能理解的是產銷價格,始終無法達成平衡;這讓他決定要做出改變,過去在服務業打滾的經驗,這回派上用場。

養殖場二代 陳右穎:「龍膽石斑育成需要三年,那我們就讓牠的經濟效益再提升,所以我們把牠的魚鱗片蒐集起來,去萃取出膠原蛋白。」

陳右穎與社區合作,將龍膽石斑的廢棄魚鱗再利用,做成面膜、乳液等保養品。

養殖場二代 陳右穎:「這是我們的一夜干,它可以用來做煎的之後烤的,之後氣炸都沒問題。」

漁民兼當銷售員,陳右穎自創品牌賣起自家漁產,但是要建立品牌不容易,為此陳右穎還重返校園,考取台大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將所學的知識落實在家鄉,規劃「社區走讀」體驗。

養殖場二代 陳右穎:「今天的食魚教育,要教大家認識的是午仔魚,牠算是浮游性魚種。」

親自示範一夜干的製作流程,陳右穎帶著遊客當起「一日小廚師」,這枋寮常見的養殖魚種午仔魚,就成了活教材。

先刮除魚鱗,尤其頭部背部要特別加強,下一個步驟可就要挑戰刀工。養殖場二代 陳右穎:「你可以用尖尖的地方,然後手拿這樣,用一點力。」

魚鰓魚肚也得去除乾淨,午仔魚清洗後,以米酒及紹興酒醃漬,再用溫柔的馬殺雞,讓調味料入味,掛起來風乾,就能下鍋煎煮。

緊接著龍膽石斑也是食魚教育的重點主角之一,下鍋大火快炒,通常這部位會被丟棄,但其實能拿來熬煮濃郁高湯,再依序放進冬筍、紅蘿蔔等食材,就是枋寮在地人常吃的「飯湯」。

陳右穎規劃的「社區走讀」,還包括帶著遊客騎單車深入產地,經過跟人一樣高的「水管牆」,當然得停下腳步看看。

養殖場二代 陳右穎:「這個水管從海邊,這樣牽牽牽,抽水抽到你們自己的魚塭。」

若不是「養魚人」恐怕很難理解,每一條水管都維繫著在地養殖戶的經濟命脈,陳右穎盼著讓更多人認識家鄉,意外開啟不平凡的返鄉人生。

(記者張小媛、劉鑫昌/專題報導)

以上個股名稱與代號之關連為程式匹配,可能有個股名稱與文意不符之情況,僅供參考。

相關新聞




字級:
A+
A-

以上個股名稱與代號之關連為程式匹配,可能有個股名稱與文意不符之情況,僅供參考。

相關新聞




字級:
A+
A-

以上個股名稱與代號之關連為程式匹配,可能有個股名稱與文意不符之情況,僅供參考。

相關新聞


()
更新:
最高:尚無資料
最低:尚無資料
成交量:尚無資料
開盤:尚無資料
本網站之報價皆為延遲資訊,僅供使用者參考用不做為投資建議,本公司不對資料之正確性、完整性與即時性負任何責任。
台股資料來源以臺灣證券交易所證券櫃檯買賣中心臺灣期貨交易所公告為準;美股報價由TradingView提供,使用本網站資訊服務前,請您詳閱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