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金融業年產值達新台幣1.45兆,占GDP的6.41%,僅次於半導體業,未來包括金融科技創新和各種綠色金融商品更蘊含無限商機!學者認為,政府應加速鬆綁政策措施,推動金融創新,吸引數十兆在海外投資的壽險業資金回台投資。
全球FinTech金融科技產業大爆發!從電子支付到人工智慧選股,不斷碰撞出各種全新商業模式。
金融科技創新業創辦人胡耀傑:「我就跑去找加州柏克萊的法學院,跟他說哎院長,要不要我幫你把法學院學生的證書放到區塊鏈上,這樣大家都可以驗證它的真偽跟真實,在很短的時間之內。」
27歲台灣青年胡耀傑,還在念研究所就創業,看好區塊鏈不可竄改特性,建構跨國界的新數位身分系統,如今業務擴展到全球九國,連WHO和APEC都與他合作。
金融科技創新業行銷長王慧文:「P2P平台跟銀行來合作,我們主要就是能夠來為更多的中小企業,在這個禁背支票融資的這塊服務,能夠造福更多的企業,還有業者運用群眾募資平台,提供中小企業營運周轉金。」
全球金融科技浪潮席捲下,想要催生更多像這樣年輕有活力的新創公司,有賴政策再加把勁!
副總統賴清德:「金融也必須要創新,我們必須要鬆綁法令,甚至於建置新的法案,提供金融沙盒,讓金融業有可以科技創新的機會,提供更好更多,更有效率的服務,讓金融的發展能夠更加的多元。」
台大財務金融系教授石百達:「當然我們台灣有金融沙盒,那在這一點上我們也可以去參考韓國的做法,韓國提出來是一個複數沙盒,就除了金融沙盒之外,它可能還有一些ICT或者是產業的相關的沙盒,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專業化特區。」
Fintech服務輸出大國英國在2015年率先提出監理沙盒機制,讓新興金融商品或服務正式發行前,能排除部分法規限制,先進入監理沙盒進行實驗,好比讓孩童在封閉的空間內玩沙,才能盡情發揮創意。融科技創新園區是台灣第一個實體共創空間,台灣金融監理沙盒也在2018年上路,催生出第一家純網路券商好好證券!政策必須再加速鬆綁,才能讓實驗創新家數百花齊放。
國立台北大學法律學院教授陳彥良:「就算是最僵硬的法律,也有一定的空間,不要老是就是說這個有違法之虞,有貪污之虞,要讓人家實驗,要讓他們有空間發揮!這些呢都是在創造一個所謂的好的一個生態系,而在這個生態系不是只有內循環,我們是希望也能往南向,也能往世界走。」
一片綠油油的稻田映入眼簾,許多金融保險業都把總部打造成綠建築,在排碳有價的時代,金融業不只本身實現淨零,更要發揮資金影響力,幫助放款企業減碳,以錢促綠的風潮,已在金融市場盛行。比如把企業ESG績效和貸款利息掛勾,永續績效越好利息成本越低。
協助企業或投資人進行減碳轉型的綠色金融商品,怎麼規劃發展,更具備無限想像空間。
國立台北大學法律學院教授陳彥良:「金融業它要慢慢思考,除了一個資金仲介以外,還能做什麼?透過新型的或者我們講金融商品或者金融服務,來協助企業提升ESG或者是綠色的轉型,這就變金融業它的一個不可取代的一個功能性。現在的本國銀行貸款給我們的綠電跟再生能源產業,大概已經超過了2兆五千億,那我們台灣發行的有關永續債券,大概超過了4000億,那當然其中最大宗的是綠色債券,大概3000多億。」
包括台積電和台電都是綠色債券發行大戶,學者認為政策配套可引導金融業資金活水,流向重視ESG的企業,綠色金融能否穩健發展,對台灣在2050年達到淨零碳排目標,絕對扮演重要關鍵。
副總統賴清德 :「目前金融單位所擁有的資金60幾兆,保險公司所管理的保險費也高達30幾兆之多!我們應該要有效率的,有目標性的有計畫的將國人幾十年來所累積的資金,引導到國家的公共建設上面。」
桃園立委參選人劉仁照:「銀行業的部分其實大概資產大概有將近60幾兆,壽險業單單壽險業的部分,將近有六成的投資都在國外,當然我們要擴大國內的投資,讓這些資金留在台灣,我們可以藉由用綠電來吸引我們自己國內的一些資金進入國內,那當然我覺得未來的部分,還要繼續來推動一些重大的國家建設。」
近年國際地緣衝突不斷,政府可望藉此機會引導龐大的金融業資金從海外回流,投資在長照、社會住宅和都市更新等公共建設上。而金融創新在持續發展過程中,若能同時加速推動普惠金融,滿足偏鄉和中低收入戶貸款需求,讓金融業在未來不只追求利潤和數字,更一肩挑起帶動產業轉型和縮減國內貧富差距的重要使命。(記者黃歆如、吳國豪/台北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