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酸的滋味中帶著清香的檸檬,不少營養在檸檬皮裡面,但通常檸檬皮厚,而且吃來苦澀、甚至會麻嘴,但台中外埔這位農民蔡森琳,卻種出了皮薄會爆汁,甚至可以連皮一起吃的「玉翡翠檸檬」。過去他往返兩岸從事食品貿易,回台後轉而投入農業,儘管種檸檬被許多人笑傻,他仍然不放棄。為了推廣新品種的檸檬,他開放果園讓遊客參觀,和姊姊一起開發多種加工產品和創意吃法,努力提升檸檬的附加價值,也開啟新的人生下半場。
新鮮現採的檸檬,農場主人蔡森琳想都沒想,直接放進嘴裡大口咬下,「第一口咬下去,好像在吃芭樂一樣,有脆脆的口感,入口之後,整個都是甘甜的,」這種連皮都可以吃的檸檬,,外觀顏色跟一般檸檬沒什麼差別,其實它是市面上很少見的新品種「玉翡翠檸檬」。
蔡森琳表示,玉翡翠檸檬是花了七年的時間培育,嫁接出來的新品種,有別於一般傳統檸檬,皮是苦澀、刺鼻、麻嘴,這種檸檬可以直接吃,而且汁多飽滿,纖維細緻。在台中外埔,他種了1.5公頃,年產量10萬斤,是全台規模最大的玉翡翠檸檬園。
▲檸檬農場主人蔡森琳過去往返兩岸從事食品貿易,返台後轉行務農,種出全台最大玉翡翠檸檬園,年產十萬台斤。(記者許聿恭/攝影)
其實果園裡的農務,對蔡森琳而言,是再熟悉不過的事,出身農家,深知務農的辛苦,讓他打從心底抗拒農業,做了二十年的空調工程,後來往返兩岸從事食品貿易,事業經營遇到瓶頸,沒想到轉了一圈,回到台灣後,還是投入農業。
因為認識了玉翡翠檸檬的育苗者,也了解這個新品種的檸檬,是有市場的,讓他決定要轉行種檸檬,但這個決定,當初卻被不少人笑傻,「幾乎所有人都不看好,有很多人在笑說,你這個笨蛋,去種檸檬,市場一斤幾塊錢而已,根本不符合成本嘛!」
即使不斷被潑冷水,蔡森琳都不為所動,看好玉翡翠檸檬的市場優勢,頭也不回地 ,朝著自己設定的目標走,「檸檬有一個先天優勢,從可以採收到落果,能在樹上掛果兩個月,採收下來之後,冷藏能放兩個月,如果做成加工品,可以保存三到五年。」
有感於長期使用農藥對土地造成的傷害,蔡森琳打從一開始,就決定要採取友善土地的耕作方式,不噴農藥及除草劑。就連修剪下來的枝條,他也捨棄傳統焚燒的做法,而是將它們粉碎後,回歸大地。因為他相信,人類的友善改變,一定能得到土地與果樹的回饋。
但玉翡翠檸檬畢竟是新品種,消費者不熟悉,又缺乏大筆資金,在市場上推廣,於是蔡森琳打開農場大門,迎接遊客,透過生動有趣的爆汁秀,讓他們更認識玉翡翠檸檬。
跟其他農場不同,這裡的檸檬,表皮或多或少有些斑點,外觀漂亮、沒有斑點的A級果,占不到三成,蔡森琳說,「這種檸檬主要用來加工,加工無非就是要用到它的果皮,所以我們採用自然農法,免不了病蟲害,就會顯現在它的表皮上面,但是完全不影響它的風味。」
看蔡森琳一個人打理農場太辛苦,原本反對他種檸檬的姊姊蔡慧嬋,在一次果園參訪,親身接觸後,改變了原先的想法,轉而支持,也一起投入,姊弟倆一起推廣玉翡翠檸檬,也積極開發加工產品,提升檸檬的附加價值。
▲參考南歐檸檬小鎮的做法,切片檸檬撒上冰糖和咖啡粉,西西里檸檬片先酸後甜的滋味,讓人一吃難忘。(記者許聿恭/攝影)
和台中在地咖啡青農合作,將咖啡豆和檸檬果乾磨成粉,以黃金比例混合,做成風味獨特的掛耳式咖啡;蔡慧嬋也參考南歐檸檬小鎮的做法,研發創意吃法,檸檬切片後,撒上一點冰糖和咖啡粉,南歐風情的西西里檸檬片,先酸後甜的滋味,讓人一吃難忘;或是用蜂蜜、冰糖和冰塊,打成清涼解渴的檸檬飲,還有以高梁醋釀製,靜置三個月做成的果醋,平凡的玉翡翠檸檬,也能變化出各種吃法。
人生的下半場,蔡森琳投注所有心力,從零開始,打造出夢想中的檸檬園,他想做的事,還有很多,希望有朝一日,玉翡翠檸檬能發展成在地產業,讓台中外埔,也能成為台灣的檸檬小鎮。(記者盧映利、許聿恭/專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