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ke TOSHIBA,take the world(擁有東芝,擁有世界)」,曾經在全球家電、半導體及電機產業佔有重要地位的日本老牌企業東芝,近日正式宣布,確定12月20日將自東京證交所下市,結束長達74年的上市歷史,讓投資人不勝唏噓,這個曾經是日本製造標竿的企業到底走錯哪步棋,才不復往日榮光?
昔日工業巨擘 筆電、DVD由東芝「全球首發」
雖然「東芝(Toshiba)」在1978年才正式成為公司名稱,但這家日本電機巨擘的歷史,能追溯到1880~1900年代間成立的田中製造所與白熱舍,是名副其實的「百年老店」,隨著時代變遷,東芝透過收購,將版圖由電機、消費性電子擴大到半導體、能源、基建等多個領域,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作為日本指標性企業,東芝在產品研發也不留餘力,不僅製造了日本第一支螢光燈、第一部雷達、第一台電鍋、電晶體電視、微波爐等家電,還擁有許多「全球第一」,包括家用變頻空調、筆記型電腦、快閃記憶體、DVD播放器等,都是東芝「全球首發」。
東芝曾經研發許多「全球第一」的產品/翻攝自東芝官網
全盛時期,東芝曾連續7年稱霸全球筆電市場,也曾長年霸佔前5大半導體製造商地位,銷售額還一度登上全球第二,僅次於英特爾,在2019年《財富》雜誌500強企業中位居371名,有人認為,當時的東芝之於日本,就如同現在的三星之於韓國。
投資失利、財報醜聞 東芝自砸老字號招牌
但看看東芝現況,曾經的「國寶級」企業已不見往日榮光,許多分析直指原因禍起蕭牆,重大決策失利、財報造假醜聞、高層內鬥、股東對立,東芝自金融海嘯後不斷內耗,整體營運由盛轉衰,就算近幾年不斷拋售資產續命也無力回天。
一、高價收購西屋電器 押寶核投資失利:
2006年,東芝豪砸54億美元,收購英國核燃料公司(BNFL)所屬核電設備企業美國西屋公司,這幾乎是初始報價18億美元的3倍,即便有日本政府支持,但2008年、2011年接踵而來的金融海嘯、311大地震,卻讓東芝押寶的「核未來」沒有到來,反而讓這筆投資成為東芝版圖瓦解的伊始。
2008年金融海嘯重創全球,東芝當財年繳出超過3400億日圓虧損,創下新高,緊接著2011年的311大地震引發福島核災,由於福島核電站是由東芝建造,這場災難導致東芝後續其他核電站訂單全數推遲,也讓全球核電建造速度延宕,對東芝造成沉重打擊。
二、不切實際的挑戰 釀財報造假災難:
但令人驚訝的是,東芝遭到金融海嘯重創後,隔年就迅速恢復元氣,年度虧損收斂至200億日圓之內,並在下一個財年順利轉虧為盈,繳出獲利超過1300億日圓好成績,但誰也沒想到,漂亮成績背後竟然另有玄機。
2015年東芝被內部檢舉長達7年財報造假,前後牽涉3任社長與4大業務部門,為了掩蓋金融海嘯與西屋錢坑的衝擊,東芝高層訂立堪稱「不可能任務」的利潤目標,迫使部分部門以集團內交易虛增收入、延後認列費用等方式來美化業績,虛假利潤超過1500億日圓,是繼2011年奧林巴斯以來,日本最大的財報造假醜聞,光是電腦部門的虛報數字就高達594億日圓,震驚全球。
東芝在爆發財務醜聞後,失去市場投資人信任/圖:路透社
三、股東與公司對立 變賣祖產難續命:
東芝百年聲譽毀於一旦,即便時任社長田中久雄帶領高層在記者會上鞠躬道歉,並偕同兩位前社長與多位高層下台負責,但已對企業形象造成永久性傷害,加上全球核電發展急凍,拖垮重金收購的西屋電器,讓東芝終於在2016年放棄核夢,並在西屋宣告破產後,以46億美元賠錢賣出,企圖阻止財務黑洞擴大。
2015年對東芝而言是由盛轉衰的分水嶺,鉅額虧損逼得東芝必須變賣祖產續命,包含影像感測器、白色家電、醫療設備、記憶體、電視、個人電腦等業務,都一個接一個被賣掉,卻不夠彌補錢坑,東芝還向海外資金募集6000億日圓緩解燃眉之急,但這些「積極股東」卻又帶來新的問題。
東芝引入的海外基金擁有大量股權,卻不信任高層決策,加上當時兩位社長車谷暢昭、綱川智危機處理能力不佳,造成海外大股東與公司對立,頻頻發生摩擦,一度發生董事會議長連任案被否決的情況,營運一片混亂,加上祖產已賣無可賣,東芝只能接受私有化提議,謀求東山再起的機會。
東芝無力回天 JIP啟動收購 確定下市
東芝在今年3月確定接受日本產業合作夥伴(JIP)為首的集團收購提議,以每股4620日圓、總價2兆日圓的價格啟動收購,近日確定達到公司私有化門檻,預計12月20日下市,正式結束74年上市歷史。但市場認為,東芝下市並非壞事,東芝與債權人指出,私有化能助東芝專注在長期策略,投資人也期待,在JIP的保護下,這個曾經代表日本一流工業事業的企業,能夠重新走向復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