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計總處24日公布6月失業率,在服務業工作機會月增一萬人帶動下,6月失業率3.49%,創近23年同月最低。此外,因業務緊縮而失去工作的「非自願失業」降至11萬3千人,也創三年多來最低,失業情勢依然穩定。
國勢普查處副處長陳惠欣表示,由於疫後生活回歸常軌,服務業就業增加,但由於出口衰退,工業部門就業持續減少,以整體觀察,自去年7月以來「因業務緊縮而失業」的人數迄今已減少3.4萬人,說明曾因疫情導致的失業情況,已明顯改善。
陳惠欣表示,因業務緊縮而失業在2021年疫情期間,曾經因內需服務等商業活動受到衝擊,而使得這些「非自願失業」人數飆升至25萬人,今年6月已降至11萬3千人,創下三年多來(2020年4月以來)最低。
由於無薪假仍屬就業,無薪假實施人數已逾一萬人,這是否反映如今失業率雖低,但工時正在減少?陳惠欣指出,6月因經濟因素而週工時未達35小時者並未升高,反而降至20萬2千人,沒有太大的波動,仍在歷年常態水準18~22萬之間,顯示勞動市場仍穩定。
陳惠欣也表示,6月的失業率3.49%雖創23年同月最低,但如果與前一個月比較,反而升高0.03個百分點,主因適逢畢業季,畢業生投入尋職行列所致,歷年6~8月這三個月的失業率,都會因畢業生進入勞動市場而升高,累計這三個月會讓失業率提升0.11~0.24個百分點。
至於每半年公布一次的縣市失業率,陳惠欣說,今年上半年全體平均失業率3.51%,以花蓮縣、新竹縣及高雄市的3.4%較低,其餘縣市介於3.5~3.6%,總的看來,差異不大,這是因為失業調查是以戶籍人口為母體,跨縣市工作會影響縣市失業率所致,此外,縣市人口結構、產業結構不同也是各縣市失業率差異的原因。(于國欽/台北報導)
※本文內容由《工商時報》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選更多財經熱門文章,追蹤FB、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