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加密貨幣交易所用戶資產受損事件頻傳,市場上興起「冷錢包」,相較於把錢放在交易所中心化管理的「熱錢包」,「冷錢包」就像個人保險箱,把加密貨幣提領出來,放在身邊隨時取用,提升安全性。不過目前冷錢包面臨價格高昂、使用便利性低等問題,有台灣卡片業者和交易所攜手,推出NFC感應式冷錢包,不只使用更方便,價格也只有市面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準備搶食新興商機。
加密貨幣是近年熱門的新興投資領域,不過近期交易平台被駭客入侵、遭到盜領等資產損失事件層出不窮,因此,相較於把錢存在交易所、具有中心化特性的熱錢包模式,去中心化的「冷錢包」可以讓用戶把錢提領出來,放在自己身邊,降低風險,成為市場新趨勢。
律師 劉立恩:「去中心化就是說,當你在面對這樣風險的時候,你的資產還在你的冷錢包裡面,你不因為交易所的倒閉、銀行的破產,而讓你的資產受到絲毫的損害。」
冷錢包類型多樣,像是USB隨身碟、卡片式等,只要連上電腦就能進行交易,不過市場上冷錢包有許多問題,包括成本高昂、使用便利性較低,因此業者攜手交易所,打造NFC感應式冷錢包,利用傳統金融設計製造經驗,發揮產能和成本優勢。
加密貨幣交易所執行長 鄭光泰:「需要交易的時候一樣,他只要在我們的App上面直接做感應,然後資產就直接換到交易所裡面做交易,其實使用者體驗上面,是我們希望能夠解決的一個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
由於金管會要求,從今年第4季開始,虛擬資產平台商必須讓用戶使用冷錢包,交易所把握時機積極推廣。
加密貨幣交易所執行長 鄭光泰:「我們現在已經開始會把冷錢包列入我們交易所會員裡面的標配之一了,我們也希望說,在保管用戶資產的同時,用戶這邊他們也可以不在交易的時候,把他們資產放到錢包上面去做保管。」
律師 劉立恩:「我看出去的一個世界是,所有的數位貨幣的投資者都有一張冷錢包,冷錢包是去中心化的最後一哩路。」
在全球加密貨幣發展去中心化趨勢之下,冷錢包潛在用戶高達數億,業者看好龐大發展前景,期望能夠達成區塊鏈最終極目標,讓每個人都完整掌握自己的數位資產。(記者劉至柔、蘇韋銘、詹明樺、黃明緒/台北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