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因溫室效應席捲全球,不僅是國外,台灣的電力也處於吃緊狀態,而可再生能源也成為未來趨勢,台灣平均每人一年就用掉1.2萬多度的電,人均用電量高居全球前三,有綠能公司打造出電力膠囊儲能系統,將水力發電轉換成平面式儲能系統,能儲存離峰時的多餘電能,解決缺電問題。
太陽能板、風能或是電網,再生能源是未來的趨勢,但是真正可行,要能間歇性的輸出,必須要有能夠儲存多餘電力去彌補,太陽、風力不夠發電的狀況,尤其能源局估計2024年,用電量將突破3千億度,如何有效解決缺電問題,這時發展創能儲能刻不容緩。
儲能膠囊董事總經理丁廉君:「我們先從企業用戶開始,台電不是不行,它其實會花比較長的時間做,物理儲能就是利用位能重力能,把它轉換成機械能,再轉換成電能的方式,所以它基本上不可能不會有衰退的時候。」
雖然電池儲存技術正在迅速發展,但高成本、易變的元件和較短的使用壽命,導致無法成為大規模儲能選擇,近年儲能系統除了鋰離子電池、氫燃料電池或水力發電,儲能膠囊創辦人丁廉君,以水力發電與壓縮空氣儲能為靈感,聲稱不需要高低差地理環境 ,沒有選址問題,成本還是鋰離子電池技術的一半,把高山上的水力發電,轉換成平面式儲能系統,透過削峰填谷儲存離峰多餘電能,過程中可以達到80-85%的效能,隨時成為備轉電力,而這項技術所使用的媒介只有空氣和水。
儲能膠囊董事總經理 丁廉君:「它其實是一個不斷循環的過程,所以水其實只有第一次會添加進去,水不需要是純水,做這個電力膠囊,它基本上是一個等於有點像基礎建設一樣,在台灣我們覺得至少要做到100G這個數字,才可以讓台灣至少10%以上的電可以存起來。」
綠能公司看好台灣得天獨厚的天氣,以及是全球半導體重鎮,研發精密、環保和低成本的技術,將分散式電源打破空間和物質的限制,解決現在電力短缺、能源問題,希望在有效儲能並減少發電時的碳排放,將儲能技術成為能源政策的新解藥。(記者徐芷婕、黃敬峰/台北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