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三讀修正《再生能源條例》規定未來新建、增建或改建,都必須裝屋頂光電,環團指出不只新建物,國際能源總署規定,2050年百分之百新建物,百分之85舊建物都必須裝屋頂光電,但是建置成本太高,建商建議政府給予至少百分之2的容積獎勵,否則強制上路就怕轉嫁到房價上。
台北市大安區的低碳社區,在15層樓頂裝設光電,是目前台北市最高樓層紀錄的太陽能公民電廠,10棟樓共457片147千瓦的光電板,每年可發出14到15萬度電,全部賣給台電,每年為社區帶來100萬的穩定收入,也解決了頂樓漏水與隔熱的問題,主委建議設置高架式太陽能板,才不會犧牲了頂樓空間。
大樓社區主委陳有鵬:「假設說你在屋頂上面蓋成平面型的,那雖然省錢,但是整個屋頂會被破壞,住戶會很反對,因為他不能上來做活動,它上面也不能曬衣服,所以做高架型的,對社區來講才是比較合適的,像我們太陽能板全部蓋滿,這樣子的話,防水功能才會有,假設說你上面只蓋一半,或者只蓋一點點的話,水還是會進來,防水效果,還是沒有辦法百分之百。」
立法院三讀修正《再生能源條例》,規定未來新建、增建或改建的建物,必須設置一定容量的太陽光電,如果受光條件不足可例外,但現在問題是,據傳1000平方公尺以上的屋頂,才強制裝設三分之一比例,環團認為門檻太高沒有效益。
地球公民基金會議題部主任蔡卉荀:「我認為一千平方公尺,這樣一個規定,就要適用所有的建築,是一個不公平的規定,而且一千平方公尺也太大了,那就幾乎我們能夠裝的光電的量,就會少很多。」
大樓社區主委陳有鵬:「不要把門檻定這麼高,你可以定300平方公尺以上,百分之50以上做太陽能板,其實這樣子的話,比較會有效果出來。」
台灣已推動公有建物、校園、畜禽舍與工業區新建物裝設光電,到2022年底已完成6.25GW裝置量,但放眼國內仍有大量建築尚未設置光電,如何在僅剩的27年內,既有的舊建物中百分之85,也要裝設屋頂光電,才能達到2050年建築淨零的目標,是極為嚴峻的挑戰。
地球公民基金會議題部主任蔡卉荀;「按照國際能源總署的建議,有包含我們台灣自已定的淨零路徑的目標,到2050年的時候,百分之百的新建物,跟百分之85的舊建物,都必須要是淨零建築,也就是要使用太陽光電,所以我們不太可能說,到了2050年才要求,所有的建物都要做,是現在就要開始做,現在就要開始做,你從一千平方公尺才開始要求,我們恐怕會來不及跟上我們的淨零目標。」
德國柏林、法國、日本東京、加拿大多倫多等國家與城市,已紛紛立法要求新建物必須設置光電,透過建築光電入法,加速建築部門淨零轉型,但是對於多數建商來說,太陽能板及儲能設備的成本太高,還可能涉及營建法規,硬體及電力傳送等技術問題,更考驗建築設計師的功力,建商擔心如果強制上路,有可能增加開發商的營建成本,甚至可能轉嫁到房價上。
鄉林集團董事長賴正鎰:「我建議政府能夠給予百分之2容積的獎勵,這樣子的話,每一家建商一定,或是民間的企業,或是蓋工廠的時候,大家都會主動來願意,增加這個太陽能的設備,如果政府強制要求開發商,來增加太陽能的設備,因為這個成本也蠻高的,一定最後會把這個成本,轉嫁到房價上去的。」
另外社區裝設屋頂光電,錢從哪裡來,貸款也是一大問題。
大樓社區主委陳有鵬:「社區大樓的跟銀行去談,銀行都不承貸,因為他們不想做這一塊,因為太麻煩,社區的戶數太多,時間又會拖很長,所以銀行都不願意去碰這一塊,所以一定要在子法裡面去立法,變成講說要求銀行一定要來承做這一塊的貸款。」
全球碳排放量約百分之40來自建築,建築轉型刻不容緩,環團認為裝設屋頂光電,再結合儲能系統,電動車充電樁,建築能源管理系統,更能進一步打造出淨零智慧建築,提升居住品質與安全。(記者黃梅琴、黃名緒/台北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