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西螺是台灣醬油的故鄉,當地有間傳承三代的老店,第三代七年級謝宜哲和謝宜澂兄弟檔遵循古法,採用油脂香純的青仁黑豆釀造,至今仍遵循古法,用手工製麴及柴火燒煮,從頭到尾十六道製程,耗時180天,醞釀出味道香純的柴燒醬油,這股香味,更獲得比利時”食品界米其林”的三星獎章殊榮。雖然過程繁複,但他們不輕易放棄,想把阿公那一代的好味道,繼續傳下去。
鮮美誘人的滷焢肉,浸泡在柴燒醬油的滷汁裡,被大火煮得噗嚕噗嚕,瀰漫出濃郁的醬香,滋味裡有香醇的豆香氣味,是釀造超過180天手工柴燒醬油的味道,還有經營超過一甲子,醬油老店的堅持。
第三代老闆謝宜哲:「青仁豆的油脂很高,那在我們經驗裡面,它煮到後來會有一點苦,可是問題是,如果你量沒有很多的時候,它其實會讓你的醬油變得更順口。」
因為謝宜哲從小也是吃自家醬油長大的,想要做出記憶中的古早味,從蒸煮黑豆開始就是重要的第一步。
第三代老闆謝宜哲:「溫度跟壓力要控制好,像是壓力就不能超過2公斤, 那溫度的話,不要超過攝氏120度,如果你沒有煮好的話,其實它去發酵的時候,它會燒得很快,然後再加上你溫度沒有控制好,它會產生一股尿的味道。」
炊蒸豆子每一分一秒都必須仔細看顧,不能有一絲馬虎,否則一不小心,所有的努力都會功虧一簣。
第三代老闆謝宜哲:「我們還是會堅持用這種手工發酵的方式,不是機械製麴,就是用人工去拌,然後我們使用竹篩去調節那個水氣這樣子。」
但相較於機械化的製程,手工醬油耗時又費工,更是一門相當耗體力的活。
第三代老闆謝宜哲:「我們也知道說做醬油,是一件很悶然後一直循環,可能對很多人來說都是一件很無聊的事情。」
事實上,謝宜哲原本沒有打算接掌家業,所以學生時他選擇念跟食品沾不上邊的機械系,而哥哥謝宜澂對製作醬油,更是毫無興趣了!
只不過,後來他們意識到如果都沒有人接手,那阿公的醬油可能就會面臨失傳,不忍看見這種情況發生,謝家兄弟決定返家幫自家醬油升級,從原本的代工朝向品牌化的發展。
第三代老闆謝宜哲:「其實,麴看它發得好不好,你可以看它的顏色,基本上它只要跟原本麴菌種麴的顏色一樣,就是黃綠色的,那就代表這次其實發酵得還不錯,那當然它其實是你在過程中,需要不斷的去照顧它,你要看著它,就是很像在照顧小孩子一樣。」
眼前這一甕半水式釀造的醬缸,表面一顆顆海鹽結晶體,浸泡在琥珀色的醬汁裡,看來猶如一片黃色水晶,晶瑩剔透的樣子,散發著濃烈的豆香。
一桶又一桶,從甕缸裡取出來的豆子,倒入大灶裡柴燒,這是謝家人六十年來使用製醬的做法。
第三代老闆謝宜哲:「我們還堅持柴燒,當然比較現實的來說,其實燃料一定會比較便宜,那另外一點是,因為直火加熱一定會比,唉,那種不是真的火,就是可能用鍋爐,來的更香這樣子。」
手工的柴燒醬油緩緩的從瓶中流出,色澤猶如琥珀般的色澤,醬油歷經了180天的釀造,味道香醇,還有淡淡的柴燒香韻,每一滴都蘊含謝家三代的堅持。這一味更獲得有”食品界米其林”號稱的比利時iTQi國際風味的殊榮。
第三代老闆謝宜澂:「我覺得他們評的不會只有香氣,它還有評口感,評味,評那個吃進去的那個質地。然後還有可能比較專業,可能有一些味的味覺的形狀,然後聞進去香氣的不同變化,它都是列入考量的。」
兩兄弟成功將阿公的醬油推向品牌化,還在工廠裡和客人分享一家人製作手工醬油的故事。
過去,兄弟倆不曾把接班兩字放在他們的人生規畫裡,但為了不讓阿公的醬油消失,他們努力讓這股香味在他們手裡得以延續,希望這一味不只能傳承一甲子,更能走向百年。(記者黃薰逸、吳偉民/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