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問題持續惡化,台灣跌破超低生育率已經20年,去年全台新生兒只有13.8萬人,生育率降到百分之0.87,創下歷史新低,但檢視數字,20年來已婚女性生育率不減反增,讓生育率崩盤的關鍵,其實是未婚族群逐年擴大已達百分之49.36,搶救少子化20年,政府忽略造成生育率下降最關鍵的未婚族群,急需重新對焦修正。
年過40的大齡單身女子張小姐認為,未婚也能幸福享受生活,敗犬的標籤,慢慢被一個人也很精彩取代。
未婚族張小姐:「很享受現在的生活,然後覺得如果結婚以後,勢必要改變生活型態,甚至整個作息,或者是一些計劃,都要因著對方甚至對方家人做調整,這個部分我有一點沒有勇氣去做嘗試,因為我不曉得我能不能做好,兩人結婚之後,經濟負擔會增加,有沒有辦法負荷,這也是我很猶豫的一個原因。」
台灣的未婚族群正逐年擴大,根據2021年的統計,25歲到44歲的未婚率,已達百分之49.36,比較2001年同年齡區間,只有百分之28.6,20年來未婚率暴增超過20個百分點,對應生育率,台灣總生育率自從2003年跌破百分之1.3,成為超低生育率國家,就一路下滑,2022年跌到百分之0.87歷史新低,至今不見回升跡象,但是其中有偶婦女的生育率不減反增,2003年百分之1.12,2021年百分之1.53,真正讓生育率下滑的,其實是未婚族群。
中研院專任研究員鄭雁馨:「未婚族群大幅上升,拉低了總生育率,男女對家庭婚姻價值的趨勢來看,可以看到兩性對理想配偶的期待,是有相當程度一種落差,雖然都有進步,可是會有落差,譬如說女性期待男性,還是要當經濟的主要支柱,男性可能覺得說,女性如果可以的話,你是不是要回歸家庭,就是在婚後第一個小孩出生之後,還有那麼多未婚的男女,這個其實是很值得被探討的。」
根據平面雜誌的調查,未婚族中,有百分之56.2有結婚意願,其中男性占百分之69.58,遠高於女性百分之45.91,未婚的主要原因,百分之62.6沒有適合對象,百分之47.1經濟條件不足以成家,交叉分析,年薪低於100萬元者,有百分之63.7認為經濟有困難無法成家,如何增加結婚意願,民眾最期待提供結婚基金占百分之47.1,新婚夫婦購屋補助占百分之46.4,已婚者有更優惠稅制占百分之43.3。」
台大國發所兼任副教授辛炳隆:「我覺得最可行的是結婚基金,已經在做的就是房屋的這些優惠,至於說稅制這部份,我是覺得還要再深思,這是對不生小孩的,單身的、未婚的一個懲罰。」
針對未婚生育率調查,男性想生小孩占百分之61.22,遠高於女性百分之42.98,學者認為政府應正視非婚者的生育權,像現行的人工生殖法,只限已婚適用。
台大國發所兼任副教授辛炳隆:「政府過去對於鼓勵生育提供的任何補助,包含一些津貼,試管嬰兒的補助,都是要求要結婚,因為我們知道很多婦女,她想要生小孩,但她不想結婚,歐洲早就已經對這樣的情況,早就在補助上面來講,已經把婚約這樣限制拿掉了,台灣相對來講是比較保守。」
近年來鼓勵生育的政策非常多,但超過百分之70民眾對現行生育政策無感,想打破冰凍三尺的生育率,北歐廣泛使用雙親育嬰假,但台灣2017年統計,有百分之76的媽媽申請育嬰假,爸爸只有百分之8,加上兩性的薪水差異,以及傳統文化的雙重壓力,導致媽媽想生第二胎意願不高,學者認為友善職場比津貼更有效。
中研院專任研究員鄭雁馨:「女性在生育第一胎之後,她的薪水會大幅下降,可能是因為被迫退出職場,或是全職轉兼職,所謂的母職懲罰是在的,這個不是只有台灣有,台灣、日本、韓國都持續存在,即便是性別平等很高的丹麥,也是存在的。
台大國發所兼任副教授辛炳隆:「現在很多企業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他們為了留住這些女性,好的員工,譬如說有些科技大廠,他們在自己工廠裡面,找到一個合法的地方,設托兒所甚至有幼稚園,你平常在上班,可以從電腦螢幕看到你的小孩子的活動狀況,這是勞資雙方互利的。
學者認為現有鼓勵生育政策誘因不足,仍有修正空間,但超過半數未婚族具有生育意願,政府更應努力排除民眾結婚障礙,搶救少子化,急需更多元更全觀的婚育政策。(記者黃梅琴、林秋強/台北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