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瑞信確定被瑞銀併購後,瑞信總部外頭瀰漫低氣壓,預估將有1萬人被裁員,且之後訴訟恐怕接不完,因為變壁紙的173億美元可可債,投資人恐怕不會輕易放過,瑞士內政壇也吵翻,質疑政府與央行支援規模,竟然高達瑞士GDP的3成。
外媒記者:「可以問問題嗎?」
瑞信高管:「抱歉。」
瑞信主管不願多作回應,在確定被瑞銀併購後,位於瑞士的總部壟罩低氣壓,門口還被放了一束鮮花,好像在悼念榮光不再,員工心裡更是七上八下。
瑞信員工Hans Diesch:「我就像平常一樣來上班,但確實有點狀況,我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事。」
瑞信員工:「陽光這麼棒,我又很健康,想那麼多幹嘛。」
有人放寬心面對,但難保不會受裁員影響,預估瑞信將大動作裁掉約1萬人,而且原先瑞信173億美元的可可債,在合併後慘變壁紙,恐怕引來投資人提告。
Colliers Securities首席全球分析師Mark Grant:「瑞銀表示不會支付AT1,也就是俗稱的可可債,可是債的位階比股票高,現在卻還給股東錢,預估會產生許多訴訟案。」
高報酬高風險的可可債,是銀行債務中最低級別的債券,在投資環境轉差的情況下,最可能被銀行犧牲,尤其瑞士的銀行體系缺乏競爭者,最吃虧的恐怕就是投資人。
瑞士蘇黎世大學教授施特勞曼:「對於瑞士金融系統來說,是令人悲傷的一天,因為30年前,瑞士有5家大銀行,現在只剩下非常大的一家銀行,這家銀行已經真的大到不能倒,政府在面對金融系統問題時,將面臨更多挑戰。」
瑞士報紙頭條,還以災難來形容瑞信,竟然要瑞士政府及央行,拿出2600億瑞士法郎救援,規模相當瑞士GDP的1/3,不只引發瑞士政壇朝野批評,當地輿論也普遍認為,國家信譽及形象因此受損,歐央也劃清界線,強調歐洲有歐洲的規則,不希望重蹈瑞信的覆轍。(記者林柏宇、林巧卿/綜合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