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型手表商機在疫求之後大爆發,即時健康監測成為一大趨勢,從血氧、體溫、心率等等功能越來越齊全,今年走進20周年的專業跑表品牌,更是花費重金,加入心率變異性 、最大攝氧量等等功能,讓使用者的運動紀錄更加完善。
市面上智慧手表琳瑯滿目,有針對手機生態鏈串連誕生的APPLE、SAMSUNG、PIXEL周邊穿戴;瞄準身體數據監測的小米、Fitbit運動手環;還有服務定位給專業跑者、潛者的Garmin高階運動表。
非凡新聞記者唐立臻:「疫情過後讓人們對健康監測的需求大幅上升,也帶動了智慧手表的銷售,但是像我手上這樣子能夠監測跑步數據的專業跑表,其實早在20年前就已經出現過,而且外觀是大不相同。」
厚實的機身小到不行的視窗,宛如把BBCALL綁在手腕上,2023年的今天,誰能想到這居然是Forerunner 965的祖先。
從最早期的單純GPS紀錄,到現在跑者踏出的每一步、每一次訓練的運動軌跡,都能透過手表輕鬆收集,實踐科學化訓練。
穿戴裝置品牌亞洲行銷業務副總經理林孟垣:「健康的趨勢是一個大勢所在,所以我們也會陸陸續續加入很多健康的功能,像我們在北美已經先發表了,我們有這個ECG,那我們之後也會陸陸續續引進到亞洲各個市場。」
業者投入品牌總營收17%,致力研發讓專業智慧跑表功能越來越齊全,過去得花費高額才能取得的HRV心率變異性、 VO2max最大攝氧量,現在戴手表就能取得,而這一支支跑表的誕生,更是充滿曲折歷經千錘百鍊。
非凡新聞記者唐立臻:「每一支跑表要變成正式可以販售的商品之前,得經過許多道程序,首先得在組裝廠結合表背、表芯還有表殼,變成像這樣的產品之後,還得經過10到12道程序,才能正式進入包裝。」
磨耗、落下,離心力、防水、滾筒甚至化學溶劑洗禮,每一支表都得通過,比日常使用環境更嚴峻的測試。
穿戴裝置品牌品質保證部高級工程師邱榮嘉:「可靠度的測試他其實在開發初期中,我們會一步一步的確認在不同的面都會確認,那確認說在產品在量產的時候,再透過一些產線的比較準確的測試,可以確保說我的產品,都是可以符合一致性的水準的。」
遊戲闖關要打通關,產品想成功出售不只產品本身良率,
出貨量也得夠穩定,如何在有限的空間人力設備下,創造最高稼動率也是一大學問。
穿戴裝置品牌亞洲行銷業務副總經理林孟垣:「我們在臺灣平均而言的話,一年大概要1500萬個產品的產出,也就是說用平均來算,那我們有4個工廠,當然平均每1.88秒就有一個產品的產出,然後而且我們的產品的類型非常多種,從手表到車機、航空的機器、航海的機器,所以我們在工廠的生產上面,有做到非常大的彈性。」
以GPS 技術擴增到各式各樣的穿戴式產品,航空、航海、車用 戶外導航,甚至專業健身市場,業者利用高度智慧化的SMT產線隨時調動工廠生產品項,不需要特別外包代工,只要在自家就可以應付,各項利基型產品的生產,創造工廠最大價值。(記者唐立臻、詹明樺/桃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