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動車需求增加,相關的車載資通訊系統需求、也不斷提升,因此智能車相關的商機,每年都有至少13%的成長。其中自駕車的發展腳步,更是在各大車廠搶進下,競爭最為激烈,而且台灣也具備自己的研發能力,甚至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就和台灣廠商合作,在台南的廠區裡,用無人車接駁員工,而且馬上還要把自駕車的技術,應用在搬運貨品上,而且已經在桃園的自駕車基地,展開測試。
圓潤的車身、一大一小兩台的綠色小巴,車側都掛著TSMC的標誌,這是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在台南廠區裡每天為2萬人提供接駁服務的自駕巴士,現在重回桃園的測試基地。
自駕科技公司副總經理林映帆:「開始在廠區內就是使用自駕接駁,接駁他的員工上下班,就是在往返這個、他的這個園區裡面,因為他們園區,其實平常包含廠商、包含就是施工廠商,其實有2萬多人,在園區裡面。那他們有6個廠區裡面,平常都是要透過你可能穿越廠區到O棟去吃飯,可是現在的,他們都透過自駕車在做這樣的接駁服務,就是讓員工不用這麼這麼辛苦去繞他的廠區。」
在基地秘密測試,因為這一台台積電和廠商研發的自駕車,正準備延伸工作內容,計畫成為搬運擔當。
自駕科技公司副總經理林映帆:「場內的這個機械設備都自動化,他(台積電)也希望,他場外的這個接駁、或是載具都可以自動化,這是台積希望一貫的初衷,而且我們是電動車也非常符合他節能減碳的這個ESG的政策。」
背後操控自駕大腦的,是台灣的自駕龍頭大廠,還拿下了第一張可營運的自駕車試車牌,現在也現身在台北淡水、彰化鹿港、還有高雄等地,而且除了巴士行的車款,也推出微型載具。
一車四人造型更小巧,穿梭在園區裡變成了遊園車,在途中碰到有行人、或障礙物阻擋,靠著多視角的光學雷達和高精地圖,AI還能規劃繞道。
自駕科技公司資深行銷經理劉家慶:「我們看到園區內,現在有很多就是民眾,在這邊走動這樣子,那當然車子它自己也會有一些避障跟繞行的功能,就是它遇到障礙物的話,它自己會停下來,那它停下來之後,它就會去偵測這個障礙物,他會不會移動,如果他是靜止不動了,它就會採取繞行這個策略,那如果它會動的話,那當然我們就一樣、跟開車一樣,會先看他的動態會是什麼樣子。」
行動更人性化,自駕車的煞車模式,也擺脫了研發初期急煞急停的方式,從做電子地圖起家,到開發出自己的自駕技術,現在也要從商用的大型車,積極搶進乘用車跟MIH聯盟。
其實光是研發自駕車的能力,台灣就有工研院、ARTC以及民間企業各自搶進,希望打進國際車廠,因此帶動了自駕車軟硬體和零件等等的車用電子商機。
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劉佩真:「到2025年,其實汽車市場就有機會,可以躍升為半導體第三大的一個應用市場的部分,那同時在2021到2025年,我們也可以看到,在半導體應用端的部分,在年複合成長率也會以車用電子,它的一個這個增長的幅度會是最高的。」
車用商機夯,也推升台灣車用電子商機,每年都有13%的增幅,推估2025年產值,可以達到6千億元,也可見車載的商機成為科技主流的實力。(陳盈卉 奚詩超 桃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