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開始歐美要開禁售燃油車,同時各國對於各大企業減少碳排的規定也日趨嚴格,但是現在,全球還有13億台汽油車,在路上行駛。因此有車廠就想出了另一個辦法,找到用風電,將水和二氧化碳合成,製造出<合成燃料>,可以直接代替石油,不需要淘汰原來的車型,也能達到節能減碳的目的。
造型前衛,滿滿科技感,各大車廠搶推電動車,一方面要達成環保永續的目的,另一部分是要滿足,各國從2030年起禁售汽油車的目標,但電動車的大勢所趨,就代表具備百年發展史的內燃機要走入歷史?或是像賓士、BMW、Audi、保時捷這樣的傳統車廠,得在一夕間放棄引以為傲的引擎科技嗎?
車廠公關經理徐尹戈:「我們現在路上大概還有13億部的內燃機的車子在路上跑,而且這些車子,他們都還有至少5到10年的壽命在。還有就是,其實我們有很多市場,他們其實在電網、或者是能源的部分的思維、或是基礎建設上面,並沒有像西歐國家來得這麼先進的時候,其實那反而也會是一個必須要被考量到的狀況。」
電網基礎建設能不能完整佈建,是汽車走向電動化的關鍵,尤其對於離島型的國家、或缺乏天然資源的地方,缺電將是最大阻力。因此車廠另闢蹊徑,認為車輛搭載電池,並非減少碳排的唯一解方,於是車商也開始跟能源公司合作,著手開發efuel合成燃料。
非凡新聞台記者陳盈卉:「簡單的說,eFuels合成燃料,就是利用風電,把水分解成氫跟氧,然後再把這個氫跟二氧化碳,結合成碳氫化合物,來生成合成燃料,而這個合成燃料,可以直接取代汽油來達成碳中和的目的。」
車廠公關經理徐尹戈:「它提煉出來的、生產出來的這種合成燃料,大概屬於辛烷值97左右,它可以直接使用車輛,可以完全不做任何的改裝,直接添加就可以上路。」
汽車Podcaster麥斯:「(電動車)車型開發的成本畢竟太大,所以他們必須要,比如說他的工廠去完成所謂的碳中和,用所謂的綠電來達成他們所謂的這個碳中和,然後把它的碳權的、這個碳稅的部分負擔,去把它減到最輕。」
在強風終年吹拂的智利,誕生了全球唯一一座,從空氣、水到再生能源,電力都從現地取得,幾乎可以說是隔空取油的工廠,為汽油引擎續命也點亮商機,同時也讓周邊的火星塞,機油等等的產業重現生機。
汽車網站總編輯楊欣儒:「所以他(車廠)希望,讓自己以往的這個跑車車種,油車都能夠繼續行駛,所以在即使未來這個,大家就是純電的這個風潮之下,他(車廠)就發他就發展出一種,就是他想要提供燃料,給這些原來的老的車,跑車車款可以使用。」
保存駕駛樂趣,甚至還能繼續打造手排車,只不過合成燃料雖然問市,初期也還有高成本的問題要克服。
台經院產業分析師楊家豪:「驅動電動車是達到行駛100公里,如果是用這個15度電來生產氫氣,可以大概是走35公里,可是如果是用合成燃料的話,可能就只有可以推動20公里,所以在能源的使用轉換效率方面,合成燃料跟純電動車的話,還是有一些相當的差距。」
第一間合成燃料廠誕生,預計在2024年將達到每年5500萬公升的生產規模,2026年要達成5.5億公升的產出,未來還有在德國、美國、澳洲等地還有佈建計畫。而且除了能源公司摩拳擦掌,車廠包括福斯、奧迪也積極搶進,也讓新能源車有了,電動、氫能、合成燃料等等的多元動力,提供永續的汽車碳中和的選項。(陳盈卉 奚詩超 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