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豆在台灣的飲食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從早上喝豆漿,正餐吃豆腐,甚至點心吃豆花,都離不開我們的生活,但國內將近九成的黃豆,都來自國外進口。看到這樣的現況,過去時常參與在社會運動的李建誠,決定從街頭走向田野,和夥伴曾令秀一起,向小農契作本土黃豆,再細火慢熬、製成香濃豆漿,希望為台灣的糧食自給率,能貢獻小小的力量!
豆漿品牌創辦人 曾令秀:「以前喝豆漿一定要有糖味,會覺得那個糖味,就是『豆漿味』,然後自從自己喝到台灣豆的豆漿之後,才會發現,其實沒有糖的豆漿,才有豆漿味,才有黃豆的味道。」
有別於一般市售豆漿,喝來的清爽甘甜,這杯用台灣本土黃豆,熬煮出來的原汁原味,反而更能突顯出,豆味的香醇濃郁,讓許多客人一喝就回不去了。
顧客 陳小姐:「因為我就是本來就很愛喝豆漿,一般都是買那種市售的豆漿,然後就看到他們的豆漿,因為他們是用小農的大豆,就問看看能不能訂購。那時候就買一瓶、兩瓶喝,真的就覺得外面的很像水,他們的豆漿就很濃郁,又很多種口味。」
屏東寄售店家 潘小姐:「第一次的配合販售,其實也讓我滿意外!因為客人也都滿喜歡,他們第一個直接的回饋跟反應,就是跟我講說,這個跟市面上的豆漿,怎麼都不一樣?然後我就說對啊!因為這個除了是他們自己熬煮之外,還有選用的食材,她非常用心且嚴格地幫我們挑選。」
這一顆顆豆子,都出自曾令秀與李建誠的用心,他們堅持不用進口豆,而是向台灣小農契作,做出來的每款豆漿,從黃豆、芝麻、紅薏仁、小麥仁到黑豆,全部包裹著,這片土地的風情萬種。
豆漿品牌創辦人 李建誠:「我們從早上開始喝豆漿,正餐吃豆腐,甚至點心吃豆花,大豆都離不開我們的飲食生活。可是台灣有百分之九十的大豆,都是來自於國外進口的,我們的土地上明明是適合種大豆,我們卻沒有去種,也沒有去吃。所以我們希望說,來復耕本土的黃豆,然後契作之後呢,把它做成豆漿,甚至是豆花之類的豆製品,讓大家可以享用得到。」
不過市場上做豆漿的人千百款,如何闖出名號?這一對創業夥伴,從泡水、洗豆開始,就是百分百的「細節控」。
豆漿品牌創辦人 李建誠:「這個是台灣原生種的黃豆、小小的;那這個是泡了一個晚上的黃豆,那可以看到它明顯地膨脹起來,而且它的肚臍這邊也開始發芽,有一點白白的芽跑出來,就是它已經在開始要萌芽的階段。那它在生長的過程之中,它會把它的養分,提升到最好最大的一個程度。」
將原本小小一顆黃豆,泡到胖嘟嘟的,冒出透白色的小芽點,代表已吸飽水分,接下來這道洗豆程序,更馬虎不得。
豆漿品牌創辦人 李建誠:「因為昨天晚上泡了水的黃豆,它會發酵就會開始萌芽,那個發酵水其實非常的營養,也很容易讓黃豆壞掉,所以我們一定要把水洗乾淨。那水聞起來點酸酸的,就是正在發酵的味道,要把那個味道洗到沒有。那通常一般市面上在做豆漿,他們不會這麼費工,他們就是泡完之後、水瀝掉,過個水就下去磨豆子了;我們除了一邊洗之外,還會把雜質,還有一些比較不好的、被蟲咬過的豆把它挑出來,讓每一顆都儘量可以晶圓飽滿,呈現台灣大豆的風味。」
俗話說,時間就是金錢,那麼李建誠和曾令秀的製漿成本,肯定會比其他人高出好幾倍,因為光磨出生漿還不夠,他們還會將另一邊的豆渣,反覆輾磨至少兩次,確保本土豆的精華都被完整萃取。
豆漿品牌創辦人 李建誠:「我們豆子跟水的比例是一比八;就是一公斤的豆子,是八公升的水。那通常一般市面上的豆漿會到十倍以上,甚至十二、十四倍都有,所以它喝起來就會比較水一點,那我們希望可以讓大家喝到本土黃豆的味道,跟濃郁的豆漿味,就有點像『古早味』的豆漿一樣。」
▲黃豆在台灣的飲食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從早上喝豆漿,正餐吃豆腐,甚至點心吃豆花,都離不開我們的生活,但國內將近九成的黃豆,都來自國外進口。(記者余建宏/攝影)
七十二年次的李建誠,過去參與在多場社會運動,如今收起在街頭上的銳氣,轉而細心做豆漿,這中間的轉折就像在拍電影。
豆漿品牌創辦人 李建誠:「我有去香港參加反WTO的世貿的部長會議,那時候就是在抗議說,台灣要開放稻米的進口,因為我們是一個種米的小國,那如果開放了那些稻米進來,對於農夫跟小農來講,會衝擊很大!所以我們去到香港去做抗議,那一次就是有被抓起來,關到香港的拘留所裡面去。不過從那一次開始,我就對於農業或者是小農有很深的體會。」
這份體會,有如這鍋濃郁豆漿,需要細火慢熬,才能煮出真滋味。李建誠後來將主力放在小農市集,希望推廣台灣農業給更多人知道,這才與夥伴曾令秀真正有了交集。
豆漿品牌創辦人 曾令秀 VS 豆漿品牌創辦人 李建誠:「你那時候在小農市集問我,我也覺得很神奇。因為這個太累了!太辛苦了,很難找到人願意做這個。(所以令秀是唯一一個願意做豆漿的人嗎)李建誠就問我,我就說好啊!」
原來他們先前已在一場街頭運動中認識,沒想到時隔多年,又因為無心的一句「要不要來做豆漿」,再續前緣。
豆漿品牌創辦人 曾令秀:「我都跟別人講說,李建誠是我的師父啦!就是因為他隨口的一句話,我就被推坑進來這裡了。當然進來之後,自己發現這個地方很有趣的點,一路上實驗的過程中,或是我出去喝別人做的豆漿,各種豆漿的探索,我都會跟他分享。」
由於豆漿含有一種叫「皂素」的天然成分,會讓整鍋生漿,在煮沸過程大量起泡,許多廠商會因此添加消泡劑,但他們反而更加珍惜,這多一層的天然甜度。
豆漿品牌創辦人 曾令秀:「用溫度的升降,調整那個泡泡消失,因為那個泡泡最後會還原成豆漿,增加豆漿的甜度。如果你把那個泡泡撈掉,就會少一個味道,其實我們每天煮豆漿就在實驗,會去分辨說,今天做了什麼,跟上一次煮的差別在哪裡?它是不是又增加了一個味道?或是少了一個味道?」
細細品味豆漿裡的每口滋味,創業三年來,製漿的主場,慢慢從李建誠手中交接到曾令秀家裡,她透過向父母申請無息貸款,在自家後院,建造屬於自己的小小工作室,也把自己每天都浸泡在這裡,嘗試用台灣豆做出各種新的風味。
台灣本土豆漿製造者 曾令秀:「進口豆跟本土豆最大的差別,就是在於運送的流程,進口豆要經過很長期的運輸流程,那它就要避免掉很多會變異的因素。那台灣的豆子的話,就少了長途運輸的變異,所以它就是帶土地的『土味』會比較明顯。那土味比較明顯的豆子,其實最好喝,我們洗的時候會比較麻煩,可是它煮出來的風味是最豐富的。」
留住這份「土味」,也讓小農辛勤耕種的豆子,有了更不一樣的出路。這是他們每天做豆漿的初衷,然而當初這個想法,卻被大家認為是「痴人說夢」。
豆漿品牌創辦人 李建誠:「大家都還覺得說,這怎麼可能?成本這麼高,那你還要再去做成其它的再製品,怎麼能夠比得過那些進口的農產品,但是從一個、兩個開始,願意這樣跟我們契作,合作到現在,我們一年也可以使用到一公頃左右的雜糧的產量面積。」
相信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就像這份豆漿事業,總有辦法細水長流,如今他們的產量持續增長,養出來的忠實顧客也越來越多。
豆漿品牌創辦人 曾令秀:「其實我從回來屏東初期,就是從附近的叔叔阿姨開始,大概二十瓶左右,有時候也不到二十瓶,到現在是一百瓶的狀態,就是都是固定回流客。我的客人都是喜歡了,就離不開的那種。」
豆漿品牌創辦人 曾令秀:「這個就是有豆渣跟小麥渣。」
把剩餘的豆渣循環再利用,曾令秀靠著過去十多年來,在北部餐飲業的歷練,研發出這款「豆渣司康」,吃起來口感鬆軟綿密,又有一股淡淡豆香。
豆漿品牌創辦人 曾令秀:「想到之前咖啡店的工作經驗,是不是可以把某部分的材料替換成豆渣,慢慢實驗了一、兩年有,中間也想要實驗做成餅乾,但是餅乾那條線是失敗的狀況,那司康是實驗一、兩年有成功的產品,所以就是有隱藏版的菜單。」
儘管創業過程難免會有高低起伏,但走過抗爭歲月的他們,反而更有包容力去理解顧客的感受。
豆漿品牌創辦人 曾令秀:「我常常有遇到客人就是跟我說,妳的豆漿這麼濃,是不是壞掉了?就直接倒掉了。我也不會覺得難過或是傷心,因為我覺得是因為他不了解,那他有一定的時間,一定會有了解的那個機會。」
曾令秀與李建誠希望透過自己的微薄之力,幫助台灣黃豆種回這片土地,也讓這股香濃滋味,能有機會被更多人細細品嘗。
(記者蔣淮薇、余建宏/專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