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有家創立超過半世紀的手工西服店,曾經訂單多到接不完,後來不敵成衣市場競爭,生意一落千丈!老父親曾用一巴掌,粉碎了兒子呂紹白的裁縫夢。但命運卻在這時開了玩笑,父親罹癌病倒,家中招牌由誰來扛?呂紹白二話不說,幾乎天天守在病榻前,聽爸爸傳授打版訣竅。後來呂紹白如何讓這間西服老店,絕處”縫”生?
兒子 呂晨希:「(晨希喜不喜歡爸爸幫你做的西裝)喜歡。(喜歡它的什麼)手(袖子)」。
這套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兒童西裝,是由桃園這家五十年西服老店二代呂紹白,親自為兒子操刀設計。
西服店二代 呂紹白:「剛好桃園這邊有辦一個西裝走秀的活動,自己有小孩當然就會想說,機會難得,桃園第一次舉辦,就帶他一起去」。
誰說穿西裝只能是大人的專利?這款墨藍色格紋,交織出經典不敗的西服款式,讓小小孩也能穿出非凡氣勢。看看這細緻工法,不落俗套的風格,呂紹白的很多客人,就是看上這般的與眾不同。
西服店二代 呂紹白 VS 顧客 黃先生:「我想要做一套黑白系列的,比較特別的,就是在外面比較不常看到的西裝,它是黑白間隔交錯,然後比較合身」。
沒有老師傅容易有的先入為主觀念,呂紹白反而更有耐心地聽取顧客需求,從顏色、材質到設計領片,每一個環節都讓客人發揮創意,參與設計。
西服店二代 呂紹白:「有些人喜歡穿起來有束縛感,有些人穿起來喜歡寬鬆的,所以或許我們量起來,都是三十號的(腰圍),可能有些人可能一穿,他可能要穿到二十九(腰),有人可能他覺得三十(腰),他都覺得太緊,他可能要穿到三十一(腰),所以就變成說我們採吋,我們自己有自己的標準在,但是客人他自己本身,他想要的東西是什麼,我們也要去了解然後才去製作」。
採完吋,有了點和線,再來就是將它們都連成面。但在這關鍵階段,最能見證師傅的功夫本領,因為數據是死的,人是活的,呂紹白初學時,只會死板板地將數據,一比一地對照到紙上,但做出來的衣服,就是沒這麼好看。
西服店二代 呂紹白:「他們(父母)都會說,這個就是順就好,他們都會說順就好了、線條順就好了。可是以初學者來講的話,其實我們根本不知道,什麼叫作順?什麼叫不順?可能因為我們都學理科的,所以會變成說,我們對一些數據上面的話,會變成就是說,你一就是一、二就是應該要二。如果說你一直去在意那個尺寸,然後下去畫的時候,可能那個線條很奇怪,反而做出來的衣服就不漂亮」。
他的啟蒙老師就是自家爸媽,「慈母手中線」這句話,不只出現在國小課本,更是呂紹白生活中,再熟悉不過的畫面。直到現在,媽媽依舊在旁,踩著傳統腳踩式裁縫機,手腳並用地,讓車針在布料間來回跳動,呂紹白的人生第一課,是從這裡開始的。
母親 陳月霞:「他小時候就很喜歡車(縫),(自己車嗎)對啊!(沒有人教他)他小時候就是看我們做,他就有興趣做,(然後無師自通)也沒有到這麼厲害啦!他就是喜歡做」。
在母親眼裡,呂紹白手巧心細,似乎天生就是吃這行飯,但第一個跳出來反對的,竟然是自己的父親。
西服店二代 呂紹白:「自己本身很不喜歡讀書,可是我在做東西的時候,我覺得我手在動的時候,我覺得好像我自己才知道,我在做什麼東西。所以那時候我就會覺得說,不要再逼我讀書了!我覺得讀高職也沒有不好。如果說之後回來接這家店,我覺得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結果那時候講完之後,我爸就直接把我巴下去」。
一巴掌粉碎了呂紹白的裁縫夢,從此父子間的互動,只剩下相敬如「冰」。但兒子不知道的是,當時這聲拒絕背後,藏著父親的心疼。
母親 陳月霞:「以前也是客人很多,師傅都要做到凌晨三、四點才可以休息,(到什麼時候生意才變差的)到差不多民國七十幾年就慢慢走下坡,所以他兒子要接,先生很不喜歡兒子接,他說那時候做了也很辛苦」。
沒有順利踏上裁縫之路的呂紹白,後來去賣衣服,也做過物流,最後到私人公司當上小主管,沒想到命運卻在這時,開了玩笑。
西服店二代 呂紹白:「因為他(父親)自己也知道說,他自己的身體狀況不是很好,所以他那時候就有問我說,是不是想要回來接?那時候我也覺得有點訝異啦!怎麼他會來找我」。
壓根兒也沒想過,罹癌病倒的父親,會將一輩子苦心經營的事業交託在他的手中。
西服店二代 呂紹白:「我現在在縫的這個是釦沿,像說一般的西裝大部分,是用機器在車(縫)比較多,因為現在都是想說手工西服,所以我儘量還是保留用手工的部分,下去做製作」。
一針一線承襲著父親手藝,為了能將老店撐起,當年呂紹白二話不說,天天待在病榻前,像張白紙一樣,聽爸爸講課。
西服店二代 呂紹白:「有可能是他已經病到,不知道怎麼去跟我講,我那時候就會覺得心頭很酸,這是他最熟悉的東西,他從小十幾歲開始做,做到那時候六十幾歲,結果竟然在講解這個東西的時候,他不知道怎麼講」。
向來與父親關係疏遠的呂紹白,也是到這個關頭,才第一次感受到父親的愛,但兩周後,爸爸離世,他沒有時間難過太久,因為家中那塊招牌,得靠他一肩扛起。
西服店二代 呂紹白:「我們量的時候,可能就是點、線,然後你要呈現面。你那個面有些是凸的,有些人是凹進去的,所以那一個在於說,你在打版上面,還有在觀察客人的身形,其實都是需要經驗來去累積」。
但這些經驗累積,可不是光畫圖就有,呂紹白為了練好基本功,不只走進坊間,向其他老師傅拜師學藝,連職訓局開的男女裝課程,他全都沒有缺席。
西服店二代 呂紹白:「我曾經有發生過一件事情就是,剛好客人他們挑選同一塊布料,可能記錯了那個號碼,等於說有一件可能重複做到,那時候給客人試,他來拿的時候,想說奇怪!尺寸怎麼會差那麼多?那時候客人很生氣,就是一直罵罵罵」。
客人氣到奪門而出,當年這起震撼教育,讓呂紹白除了仔細再仔細,身段也得更柔軟,才能抓住顧客的心。
西服店二代 呂紹白 VS 顧客 黃先生:「黃醫師我們的衣服已經做好了!那就照您所想的,就是我們這邊黑白相間,像說那個領片跟袋子,都用黑白相間,然後連扣子這邊也是黑色,這邊搭配白色的」。
顧客 黃先生:「很多西裝店的話,他們的師傅都是比較老成型,所以他們經常在我們提出要求的時候,他第一句話告訴你這個不好,他(呂紹白)也很願意傾聽我們的訴求,那做出一個,獨一無二、只屬於我們的一件衣服」。
看著顧客對鏡子裡的合襯西裝,露出滿意的笑容,對呂紹白而言,就是最好的肯定。然而當初回家接班時,空有理想抱負根本不夠,因為現實總是殘酷。儘管把店面重新裝潢了,也把鏡子擦得乾淨發亮,依舊喚不回,父親經營西服店的輝煌時期,呂紹白腦筋一轉,意外發現新商機。
西服店二代 呂紹白:「西裝店有在做修改的,其實真的很少,那時候我就想說,我們就先做修改的,先抓一些客人,後來就真的陸續因為修改相信我的技術之後,就轉變過來給我做褲子,或是做西裝這樣」。
顧客 李先生:「因為我是從事銀行業,所以每年都會有制服,需要製作的需求,我們公司每年都會發布,那前幾年的話,我大概都是去台北找西裝師傅做,那一直到前兩年才發現,桃園有這家西裝店,才找到呂老闆。一開始是試著先修改我的制服,覺得他對於身型的理解,我覺得滿有自己的想法,所以我後來就決定,我的制服就給呂師傅做」。
切入西服師傅不太願意碰觸的修改市場,成功開拓客源,也因為呂紹白的西服風格,既能沉穩幹練,又不怕織入創新思維,反倒成了他最大的優勢。
西服店二代 呂紹白:「之前有一個客人,他從以前到現在,衣服都是只有在這裡做而已,我爸爸離開之後,他覺得說就不會再做西裝了。我回來接之後,他給我機會,那時候他貢獻了不少營業額,都是由他撐起的,心裡真的是充滿感謝」。
回首這一路走來,呂紹白守著使命,關關難過關關過,靠源源不絕的創意,幫助西服老店走出傳統,也讓父母手中線,傳到他的手裡,能為更多人織出華麗西服。
(記者蔣淮薇、余建宏/專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