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稅收初步估計會超徵4500億元破歷史紀錄,最近朝野都在喊要還稅於民,有立委說一個人可以分到2萬塊錢,專家認為明年景氣下行,發N倍券較難達到拉抬經濟的效果,學者則認為應該先拿去還舊債,否則債留子孫,稅收超徵爭議不斷,究竟發錢還是發券?先來聽聽民眾的心聲。
民眾許小姐:「現金比較好呀,可以直接使用,不用再透過里長,還是超商領取,會比較方便。」
民眾張先生:「現金比較實在,三倍券、五倍券不見得會用得到。」
民眾劉小姐:「如果有現金當然是最好,比較好用。」
民眾曾女士:「發現金要用什麼都方便,又不用有期限,忘了用就都沒用浪費了。」
台灣人很拚命賺錢繳稅,根據財政部發布的稅收統計,從105年開始超徵1278億元,106年960億元,107年897億元,108年830億元,109年受疫情影響短少223億,110年創新高4327億元,過去六年累計超徵稅收為8069億元,今年初步估計超徵4500億元將破歷史紀錄,民眾想問為何每年都超徵?
政大財政學系教授陳國樑:「第一個就會是,超徵代表政府有一些施政財源並沒有放在預算裡,因此超徵其實是一個數字管理上面的失靈,會不會行政部門在使用超徵的稅收上面,會有一些裁量的空間,那就會導致財政紀律上面的疑慮,這是第2點,第3點我其實比較擔心的是,超徵會不會是稅制過於老舊。」
學者認為應該修改老舊稅制,避免民眾再多繳那麼多稅。
政大財政學系教授陳國樑:「有些莫名其妙的稅,你還要收嗎?譬如說機車的貨物稅,電冰箱、電視機的貨物稅,今天老百姓繳稅的時候,其實有一部份是為了通貨膨脹繳稅,當物價的上漲累積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那我去調整免稅額等等,可是問題就會是,那個調整是有一個門檻,在那門檻還沒有到之前,老百姓還是多繳了稅。」
民進黨立委:「普發現金,安心過年。」
最近朝野都在喊還稅於民,民進黨立委何志偉甚至說,一個人可以分到2萬塊錢,但許多學者、專家不建議「普發」政策,更不贊成發券,主要原因是今年整體經濟,外需受到衝擊,內需不如前兩年,明年景氣步入下行階段,如果發N倍券,較難達到拉抬經濟的效果。
台經院國際處暨景氣預測中心研究員邱達生:「當整個景氣是在下行的時候,拉抬這種額外消費,拉抬經濟成長的效果會受到壓抑,振興券什麼時候效果會比較好,就是說當整個景氣是屬於復甦階段,因為在復甦階段,民眾比較會把振興券拿來用額外消費,比如說購買奢侈品而不是必需品,這樣拉抬整個經濟成長的效果就會更顯著。」
政大財政學系教授陳國樑:「其實發券事實上是要耗費不少政府的行政管理成本,老百姓在領券、用券,其實也有使用上面的成本。」
學者更進一步指出,稅收雖然有超徵,但並不代表政府有發錢還稅的能力,因為課稅收入為「總預算」,沒有納入政府施政的「特別預算」,所以特別預算的財源,過去都以舉債方式,建議應該先還舊債。
政大財政學系教授陳國樑:「蔡政府上台之後,我們一共有四個特別預算,第一個特別預算,是前瞻基礎建設那個特別預算,第二個是新式戰機的採購,第三個是COVID-19防疫振興那個部份特別預算,最近一個特別預算是海空戰力提升,這四個特別預算的數字加總,其實是2.16兆,我雖然稅收有超徵,但是超徵的錢用來填補其他預算的缺口,其實都還不足。」
究竟該先還舊債,或是還稅於民,考驗政府的智慧,但肯定的是政府應全面檢討稅制,廢除不合時宜的稅目,讓稅制透明公正,確保納稅人的權益,進而提升整體稅制的正當性。(記者黃梅琴、黃柏凱/台北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