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二大加密貨幣平台FTX無預警破產,幣圈雷曼時刻到來,加密貨幣借貸商Genesis才剛發出破產預警,BlockFi就已經玩完,香港AAX甚至傳出高層捲款逃跑、群組解散,形同倒閉的醜聞,被捲入的受害者不計其數,牽涉金額難以估計,幣圈醜聞連環爆,也讓監管問題再度成為討論焦點。
FTX官方認證第五慘 找金管會求救也沒用
幣圈今年接連暴雷,從UST遭狙殺,Celsius、三箭資本崩潰,再到FTX、BlockFi破產連鎖效應,都讓幣圈隱藏在高獲利之下的高風險一一暴露,包括與Token過度掛勾、資不抵債、挪用客戶資產、龐式騙局等,使用者不只損失慘重,平台高層對危機毫無處理能力更讓客戶感到絕望。
FTX在破產聽證會中提供的數據顯示,在這場風暴中損失最高的兩個地區為開曼群島及英屬維京群島,受害金額比例合計達到33%,但扣除兩大避稅天堂後,重災國家第一名為英國、中國,受害金額比例各達8%,三到五名則為新加坡6%、韓國4%、與台灣及香港的3%,幾乎都分布在亞洲地區。
台灣受災戶損失慘重,卻只能抱團自救,主因FTX屬於境外加密貨幣交易平台,並不是金管會核准設立或監督的機構,金管會僅監理「洗錢防制」,面對用戶期盼納管的聲音,金管會也解釋須要看全球監管單位是否有共識。而金管會先前就不斷提醒加密貨幣具有「高度投機性」,且不適用既有的投資人保護機制,卻仍難避免投資人踩雷。
FTX破產掀連鎖效應 加強監管成全球共識
▲比特幣2009年誕生以來,加密貨幣史至今僅短短13年。圖/路透社。
其實全球第一顆比特幣自2009年誕生以來,加密貨幣至今僅發展短短13年,過去市場沒有祭出嚴密監管,就是怕會阻礙金融創新,但隨著時間發展,加密市場衍生出穩定幣、交易借貸平台、對沖基金等不同的服務,加密貨幣究竟是貨幣、資產還是金融商品?都增加釐清監管責任的困難。許多國家至今都沒有完善的監管辦法,國際間也沒有通用的準則。
加密貨幣去年走進大牛市,整體市值一度突破3兆美元,加密市場的投資人與投資額出現明顯增長,IMF認為加密資產已經從「利基產品」成為更主流的存在,呼籲進行更全面的監管。除了中國等少數國家「以封代管」,美國、韓國、日本等承認加密貨幣合法性的國家也開始加強監管的力道。
Chainalysis數據顯示,2021年涉及加密貨幣犯罪(勒索、詐騙等)的金額高達140億美元,較前年暴增近8成,顯見資金派對的背後有許多不法份子在混水摸魚,今年更嚴重的則是各大機構相繼破產、高層捲款逃跑造成的鉅額損失,過去曾多次示警的美國財政部長葉倫直言,FTX事件暴露整個行業的弱點,加密貨幣需要「非常嚴密」的監管。
事實上,拜登在今年3月就已經先簽署第一個加密貨幣行政命令《確保數位資產負責任發展》,內容牽涉財政部、司法部、商務部、科學技術辦公室與監管機構等多個政府部門,並要求各大機構提交反饋報告。
拜登提出6個優先方向,包括加強金融監管、打擊非法金融、降低國安風險,並鼓勵聯準會對央行數位貨幣進行研究,更要確保美國在保持加密貨幣領先地位之際也保護消費者權益。拜登也在不久前落幕的G20會議中,又與各國領導人共同呼籲與金融穩定委員會合作,建立「國際加密資產監管綜合框架」。
亞洲國家中較熱衷加密貨幣的韓國,今年也是LUNA、FTX的重災戶,韓國監管單位以先前提交給國會的13項加密貨幣立法提案為基礎,起草制定一個全面性的監管框架《數字資產基本法》,要確保虛擬資產服務商履行保護用戶資產的義務,同時也要禁止服務提供商發行代幣。
▲幣安執行長趙長鵬在FTX事件中得出兩大教訓。圖/路透社。
新加坡、日本也是相對較早發布與加密貨幣監管相關條例的國家,加密貨幣企業必須得到政府許可/豁免,或是在主管機關註冊在案才能進行服務,雖然這些監理措施同樣不適用境外交易所,但政府若為投資人把關,仍比完全不管多了一層保障,一旦政府監管中的機構出事,投資人才「求償有門」。
最後再次提醒投資人,加密貨幣至今都不是金管會核准發行的金融產品,下手前一定要認清風險,一旦這些境外交易所崩潰,政府並沒有辦法幫你追討財產,如果想保護自己,就不要忽略每一個關於資產狀況的警訊,因為這些枝微末節的訊息,都可能讓你逃離金玉其外的陷阱。
在FTX風暴中安全下莊的幣安執行長趙長鵬,曾經在推特上分享兩大教訓,雖是說給加密平台營運者聽,但也能是投資人在幣圈避免踩雷的參考,首先永遠不要用你發的代幣做為抵押品;第二,如果你有經營加密貨幣業務,不要借款,更不要「有效地」使用資本,你必須擁有大量儲備。(林恬如/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