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草屯有一家豆製品廠很特別,廠裡的機器設備都是創辦人陳振豊自己研發製造的。原本就從事豆製品設備的製造,為了試機給客戶看,乾脆自己開工廠,從機械製造跨足食品業。只是剛開始要學做豆腐,吃了不少閉門羮,但他只想做無添加,於是研發出不用加消泡劑、兩道式過濾的機器,還使用成本較高的鹽滷來製作,不論是豆漿還是豆腐,吃來口感細緻、豆香濃郁,沒有豆腥味。
「這一塊白豆腐沒有味道,怎麼吃?所以吃的人越來越少,為了要改變它,我就先做一個豆腐工廠,不加消泡劑和添加物,」一塊塊雪白豆腐,陳振豊讓它們變化出豐富多樣的面貌,這裡不只生產常見的油豆腐,還有市面上少見的小油泡、大豆皮,所有豆製品的美味基礎,全都來自不加消泡劑的香濃豆漿。
使用加拿大或美國進口的食品級非基改黃豆,浸泡一整晚,隨著四季變化,泡豆的時間也要有所調整,廠長林煜翔說,「天氣越熱,泡豆的時間越短,天氣越冷,時間就會拉長。」身為陳振豊的女婿,學體育出身的他,投入豆製品生產工作十年,現在負責打理廠裡大小事。
充分浸泡的黃豆,加水後,利用三台磨豆機,把黃豆萃取出更多的豆漿,盡量不浪費,接著進入煮豆漿的重頭戲,跟一般做法不同,陳振豊自己研發機器,不需要加消泡劑,也能煮豆漿。
他解釋,「磨生漿的時候,因為它沖擊以後研磨會產生大量的泡泡,所以用物理原理,不讓它沖擊,在這裡就不會起泡,不用必加消泡劑了,」下一個階段進入到煮漿,也是他最先研發,可以煮一百度以上的設備,可以把豆漿完全煮透,去除豆腥味。
過濾時,不使用一般的震動機,而是自己設計滾筒式機器,採取兩段式過濾,讓豆漿口感更細緻,也不容易再起泡泡,「其實纖維是好東西,可是當成豆漿飲料喝的時候,不舒服,就喝得少,要讓它沒有渣,才像飲料、才順口。」
▲創辦人陳振豊原本從事食品機械設備製造,後來跨足豆製品生產,秉持天然無添加的生產理念。(記者許聿恭/攝影)
工廠裡處處可見陳振豊投注心力研發的機台設備,其實從十六歲起,他就沒領過固定薪水,最早跟著媽媽在夜市賣小吃,退伍後創業開自助早餐店,一個豆漿喝到飽的促銷活動,讓他意外開啟了食品機械的事業。
他回憶,「一個杯子五塊錢隨你喝,才有噱頭,豆漿就越做越多,我爸爸早上起來煮豆漿,煮到燒焦,因為睡著了,我就利用下午的時間,去買一些小零件,做成一台自動煮豆漿的設備。」
早餐生意經營三年後收攤,陳振豊轉而賣起設備,搭上連鎖早餐店興起的風潮,機器雖然賣得很好,但跟風的競爭者卻開始出現。「那個時候是生意最好的時候,只要你有做,每一家都有生意,晚上做設備,早上就去裝設備,後來大家就模仿,便宜賣,」於是陳振豊改做整廠設計,就得懂豆腐,知道豆腐怎麼做出來的,當初為了要學做豆腐,他四處碰壁,吃了不少閉門羹。
「我去一家生意很好的豆腐店,跟老闆說,我來這裡學,他跟我說爸爸交待不可以教人,十二年前,我看一天要給他一萬,只要看三天就好,他也不要,」後來陳振豊自己一直摸索,沒想到做出來的豆腐一個小時後變成豆乾,一直出水出不停。
幾番尋覓,終於找到可以教做豆腐的師傅,熟悉手工豆腐的製作,才知道機器參數要如何設定及調整,為了更深入研究,他甚至考取對岸的豆腐工藝師證照,對豆腐雖然了解透徹,但因為做豆製品生產設備,常碰到客戶要求驗機,於是陳振豊決定要自己開一間豆製品工廠。
▲陳振豊發揮專長,廠裡都是自己設計研發的機台設備,這台調理煮漿的機器,能煮出香濃細緻的豆漿。(記者許聿恭/攝影)
「我們本就利用它的特性去做修改,並不是只做設備給客戶用,我們有在做豆腐,會有一個實驗場地,一直去修改它,不用再添加其他添加物,」既然陳振豊要做無添加的豆製品,原料的使用上也追求天然,點漿用的是成本高出四倍的鹽滷,來取代石膏。
從製造設備到生產豆製品,十年下來,陳振豊已經擴展成12個門市,每一塊豆腐,每一瓶豆漿,都有著他的堅持和用心。除了豆漿及油豆腐,他還生產可炒可煎可炸,也可以包入其他食材的大豆皮,還有可以切成小塊,用來煮味噌湯的小油泡,多樣化的產品,提升豆製品的應用價值。
▲可以用來煎炒炸的大豆皮,也能包入其他食材,多樣化的產品,提升豆製品的應用價值。(記者許聿恭/攝影)
不管是做豆製品,還是本業的食品機械製造,陳振豊都能發揮源源不絕的創意,開發出能乾燥豆渣的設備,創造回收再利用的價值,就連包肉粽的半自動化設備,陳振豊也能做出來,還有要仰賴人力撈的豆皮,也能用機器自動化生產,大幅減少人力支出。
雖然懂機器,也會做豆腐,但陳振豊心心念念的,還是如何讓更多人,能愛上吃豆腐,將研發的興趣和機械專長,充分結合,要讓豆製品更多樣化,也能吃得更健康。(記者盧映利、許聿恭/專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