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早味的蔥燒餅在當地已經傳承了一甲子,在第二代呂仁山接手後,不僅導入半自動化製程,提升產能,他還自己釀水果酵素取代酵母,讓麵糰發酵更穩定,甚至不惜跟上一代革命,把原本的豬油換成植物油製作,推廣蔬食理念。現在日產燒餅三萬片,還成立觀光工廠,推出DIY課程,要讓更多遊客認識宜蘭這項古早味。
吃來層層酥脆,蔥香濃郁的燒餅,在當地飄香六十年,是不少宜蘭人難忘的兒時記憶。宜蘭蔥燒餅第二代呂仁山說,「它吃起來就是一個古早味的感覺,沒有任何的添加劑,它很原味,鹽巴就是鹽巴,蔥就是蔥,麵粉就是麵粉,油就是油,它必須要經過發酵,所以有相對的技術性。」
要做出好吃的燒餅,麵糰發酵得好不好,是最關鍵的因素,來到製作蔥燒餅的祕密基地,架子上一大桶一大桶的深色液體,就是讓發酵更穩定的利器,「這是我們自己製作的水果酵素,而且是用有機的水果製成,每一桶一定要三年以上才能穩定,」呂仁山強調,用水果酵素取代傳統酵母,可以減少發酵的失敗。
▲自己釀造水果酵素發酵麵糰,可以減少發酵的失敗,每一桶酵素都得花三年時間製成。(記者許聿恭/攝影)
一桶一桶的麵糰,備受呵護,放置在恆溫恆濕的環境中,更容易發酵,呂仁山說,「這個發酵的過程是完全改變它的筋性,它有麵粉的清香,這應該講說是我們獨家的技術」
除了用水果酵素發酵麵糰,燒餅內餡也使用宜蘭當地種的蔥來製作,香氣特別濃郁。透過機器自動分割,確保每一坨蔥花內餡和麵糰,它們的大小和重量,都能達到一致,但把內餡和麵糰結合,還需要用手工將麵糰摺兩層之後再包入內餡,才有層層堆疊的效果。
追溯宜蘭蔥燒餅的起源,其實來自呂仁山的家族,他回憶,「民國四十幾年,有一個山東的姨丈,那時我小舅舅跟他學了做燒餅的技術,就找了我另外兩個舅舅,總共三個舅舅一起做。」
因為當時他的媽媽,也去幫忙舅舅做餅,呂仁山等於就是吃燒餅長大的小孩,對於古早味的蔥燒餅,自然有一份深厚情感。出社會後,呂仁山一直在台北上班,在連鎖零售通路,做到了物流部門的高階主管,因為不捨宜蘭蔥燒餅市場越來越萎縮,在舅舅和表弟的親情攻勢下,他決定回到家族事業幫忙,「傳統的名產店漸漸凋零了,市場越來越萎縮,這個家族的事業,我覺得還是要有人來承擔,單單你看它沒落,以後回想起來,絕對會很後悔,不管好不好,至少我們有努力過,不會後悔。」
接手經營後,呂仁山遵循傳統做法,小小一片燒餅,要注重的細節其實不少,每一個燒餅都要用人工在中間戳洞,才能讓烘烤過程中,內餡產生的熱氣能夠排掉,不會膨脹,變成膨餅。一一在燒餅上戳洞後,再噴水,撒上芝麻,增添香氣。
▲遵循傳統做法的蔥燒餅,要注重的細節不少,每個燒餅都得用人工戳洞,確保在烘烤過程中不會膨脹。(記者許聿恭/攝影)
儘管製作方法維持傳統,呂仁山卻在原料的使用上做了重大改變,他用植物油取代原本的豬油製作,燒餅的風味不變。他表示,「我大學的時候就開始吃素,我所謂的素食是沒有牽涉到魚肉奶蛋的素,任何跟動物成分有關的,都要避免,小動物對我們來講很可愛,為什麼要殺生?」
但以蔬食為主的經營理念,卻和老店做法背道而馳,讓他跟上一代之間的摩擦很大,「客人也會有意見,他們根深蒂固的想法就是,以前就做得很香,這樣換會不會味道都變了,就不是以前的燒餅,」改變需要革命,在革命的過程中,呂仁山只好跟老店分開,自己出來創業。
自立門戶,呂仁山花了十二年的時間,終於讓上一代認同蔬食燒餅的做法,他還蓋了新廠房,用自動化設備輔助生產,增加產能,現在工廠每天生產3萬片燒餅,不僅開了11間門市,還賣進連鎖超商,除了原本的蔥口味,還開發出香椿、甜甜鹹鹹的黑糖,以及吸引年輕客群,微辣的黑胡椒香菇等新口味。
▲蔥燒餅第二代呂仁山用植物油取代豬油製作,推廣蔬食理念,他也成立觀光工廠,讓遊客更認識宜蘭這項古早味。(記者許聿恭/攝影)
近年來,他更將大門敞開,成立觀光工廠,雖然面對遊客,員工心態需要調適,但消費者可以清楚知道,宜蘭蔥燒餅如何製作出來。此外,他也推出DIY體驗課程,讓遊客更深入認識宜蘭這項傳統美味。
跨入休閒觀光領域,直接面對消費者,宜蘭蔥燒餅不再只是隱藏在小巷子裡的在地傳統美食,呂仁山希望,這家傳的蔥燒餅滋味,能賣到全台各地,繼續傳承下一個六十年。(記者盧映利、許聿恭/專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