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廠爆炸、槽車翻覆,化學災害處理起來相當危險。工研院對此成立了「毒化災諮詢監控應變中心」,除了全年無休,在意外發生時,第一時間提供政府救災單位、運作業者與民眾,化學物質以及救災面向技術資訊外,院內還有仿真、虛擬的訓練載具,提供學員專業訓練課程,提升應變能量,也讓他們連續兩屆獲得環保署頒發的「綠色化學應用及創新獎」殊榮。
電話一響、24小時應變中心馬上繃緊神經,盯著眼前三個螢幕,同仁飛快的調度,因為處理化學物質災害,只能快由不得慢。
工研院化災應變研究室經理 陳新友:「其實一般火災,跟化學物質火災,其實它區別,如果一般民眾來看的話,一個是有形的看得到的,一個是無形的看不到的,一般化學物質洩漏風險,其實一般民眾,只有聞到味道就暈倒了。」
這裡是全國唯一毒化災諮詢監控應變中心,英文縮寫剛好就叫做 ERIC,透過縱橫向通報程序,將事故同步通知中央與地方,不過這都考驗著同仁們,緊急應變的能力。
應變中心同仁:「現在我們來進行MR的兵推訓練。」
將地下管線氣體洩漏處理的SOP,透過虛擬實境科技設備 做情境式演練,訓練學員團隊合作以及任務指派,還不夠的話,來到戶外訓練室實際演練,關鍵元件都和真實設備相同,搭配煙霧以及水壓設計增添真實感。
工研院化災應變研究室經理 陳新友:「其實仿真跟虛擬實境,它就是要強調,讓你腦海裡有印象,不管是洩漏的情境也好,不管是顏色的情境也好,還是壓力的感覺也好,因為這些對於化學品,未來的應對上面才會有感。」
目前使用過虛實演練設備的人數,就已經超過1萬人,而這樣提升應變人員的訓練方式,也讓工研院,連續兩屆得到環保署綠色化學應用及創新獎,工研院要透過虛實並進的創新做法,提升訓練品質成效,讓毒化災發生時,更能對症下藥。(記者貝庭、張皓普、陳耀隆/南投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