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國神山台積電今年營運屢創新高,但股價卻嚴重脫鉤,累計跌幅已經逼近40%,總裁魏哲家10月18日突然申報「設質」股票1600張,市值超過6億元,創下台積電史上高階主管最大手筆,引發市場熱烈討論,這難道是來自官方的「抄底」訊號嗎?魏哲家是不是預測台積電股價已經落底?「設質股票」多空到底該怎麼解釋?
低點設質、高點解質 設質是來自官方的買訊?
大家時常在報章雜誌上看到的「設質/質設/質押」其實說的都是同一件事,就是公司內部人(董監事、經理人、大股東等)因為理財規劃或個人財務問題,在需要資金的情況下,將手中的股票抵押給銀行來借錢,反之,如果內部人將錢還給銀行贖回股票,就稱為解質。
由於公司內部人通常比市場更能快速掌握產業或是公司動向,因此大動作設質或解質就容易引起市場關注。而且歷史經驗顯示,這些公司內部人通常會在行情不好的低點設質,在行情大好的高點解質,所以通常也被市場視為官方釋出「低點抄底或是高點了結」的訊號。
可能有些投資人會問,公司內部人設質借錢是不是代表公司營運不佳呢?雖然不排除這個可能性,但多數情況仍是個人理財規劃,因此市場大多對設質以中性偏多來解讀,因為董監事若真的看壞公司前景或是缺錢,其實大可以賣股變現,不需要質押借錢,不賣股除了怕驚動市場,也能是認為股價過低「惜售」。
此外,設質是將股票當作擔保品抵押給銀行,但若股價持續下跌,導致擔保品價值下滑,為免被斷頭就必須增加擔保品,市場對此就出現兩種推測,首先、為避免擔保品價值減損,內部人會將股價力撐在設質的價位附近,意味公司的股價會相對安全;第二、撇除個人投資計畫,內部人申報設質可能是認為股價「低點到了」,預先準備資金準備抄底,有機會帶動股價一波漲勢。
反之,當董監事已經沒有資金需求,或是當事人的財務狀況好轉,就會將錢還給銀行贖回股票,是很常規的操作,但既然有人會設質抄底,自然也會有人利用解質獲利,因此當內部人突然申報解質贖回股票,市場就會擔心是不是打算逢高賣股,不安的情緒會影響股價震盪。
舉例來說,今年一月初,台股正在台積電的帶領下重新爬升之際,鴻海創辦人郭台銘卻申報解質鴻海超過25萬張持股,引發市場高度緊張,是不是在為賣股預作準備,導致鴻海隔日股價下挫近2%,但投資人後來發現,郭台銘過去就有設質/解質股票的習慣,應該只是平常的資金調度,讓市場情緒隨即緩解。
股票都在銀行手裡 設質比超過5成要注意
與其一看到大老闆設質/解質就緊張,投資人更應該注意的是內部人「設質比」過高,甚至超過5成分水嶺的公司,這表示董監事過半數的持股都押在銀行手裡,一旦公司經營不善、股價不見起色,就要持續增加擔保品,恐怕會出現財務危機。
台股專家提醒,如果設質比相當高,但公司卻僅是中小型規模、且近年獲利不佳、股價低迷、成交量又小,可能都是警訊;此外,若發現董監事的持股比非常低,出現「低持股、高質押」的狀況,一旦公司營運不良,可能會出現董監事財務狀況不佳而掏空公司等更危險的情況。
其實設質/解質本身並沒有好壞,畢竟掏空公司是犯法行為,並不是人人都願意鋌而走險,也不是每個設質借錢的內部人都會拿錢去炒股,大多還是進行像是報稅、投資等個人理財規劃,所以提醒投資人,不要看到大老闆設質/解質就貿然跟進,聚焦公司基本面才是上策。
以台積電為例,儘管總裁魏哲家在股價落到2年低點時申報設質,被許多股民解讀為抄底訊號來了,進場共襄盛舉,但集保中心數據顯示,上周台積電股東人數增加超過8000人,多半是持股5張以下的散戶,持股超過400張的大股東卻持續減少,外資持股比也下滑至一年新低70.88%。
台積電股價在魏哲家設質隔日不漲反挫逾3%,在大環境不良的壓力下,後續幾日持續走低、甚至再度破底,顯見美國升息造成熱錢匯出、通膨導致半導體景氣反轉的壓力山大,光是對大老闆設質意圖的揣測並不能真正拉抬股價,大環境何時好轉,訂單需求與未來展望何時回溫才是最終關鍵。(林恬如/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