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第一家成功轉型的科技牧場,主人甘智仁曾長達二十七年沒有休息,唯一一次被迫休假,是為牛忙到腎臟發炎,身邊家人也一一病倒,這才讓他決定,效仿國外自動化牧養經驗,引進榨乳機器人,不再用傳統耗時費力的趕牛方式,而是按照牛隻意願,將"榨乳權"還給乳牛。現在每天產乳量,不但翻倍成長,還養出獲得國際認證的世界級乳牛!
可愛小牛全都擠到欄杆前,瞪大眼睛,抖動小耳朵,像是在對著鏡頭打招呼。
妻子 沈月春:「借過,你不要頂我!吃飽了就好。」
「小牛媽媽」沈月春,每天例行公事,先來小牛畜舍,巡視每頭小寶貝的健康狀況。
實習生 vs 妻子 沈月春:「那都有喝完嗎?都有喝完。那那裡呢?566(小牛)最近都不喝耶!牠已經兩天都這樣,就是放在那邊都不喝,沒什麼食慾,牠瘦很多。566(小牛)牠有沒有發燒或怎樣?也沒有耶!牠應該是不會喝奶桶,我來教牠。」
像照顧嬰兒一樣,需要耐心、細心和用心,因為這群牛小孩,關係著一間牧場的未來。
妻子 沈月春:「我如果來巡視小牛的時候,我一看耳朵,我大概都能猜出,牠是不是不舒服。因為牠不舒服,牠的耳朵就會比一般小牛略低一點,還有就是牛的鼻鏡,可以反映出牠健不健康。健康的小牛的鼻鏡會冒汗,這種天氣牠會冒一點汗,那代表這隻小牛沒有發燒,牠很健康。」
養牛日常,並不是像養寵物一樣,會有許多親暱的互動,因為酪農比誰都清楚,有時候「牛脾氣」一來,誰都招架不住!
妻子 沈月春:「以前飼養技術不純熟,然後有早產的小牛,為了要救那隻早產的小牛,被場內留著育種的公牛給弄傷,那永遠記得是民國幾年、幾月、什麼時候去掛急診的,當下真的是有被嚇到!」
我們再跟著牧場主人甘智仁走進牛舍,乳牛動作慢悠悠地或站或坐,姿態優雅。這裡大約飼養200頭乳牛,規模雖然不算大,但每天的產乳量卻可高達3.5公噸,關鍵在於,他們把「榨乳權」還給乳牛媽媽。
酪農 甘智仁:「慢慢地我們採用機器人以後,牛隻的脾氣會比較溫馴一點,如果用傳統的方式,需要做一個驅趕的動作;而機器人採用的是自己活動,採用比較自由的方式去擠奶,不用受到人的驅趕,牠牛對人的警戒心會比較少一點。」
妻子 沈月春:「乳牛進站之後,第一個動作就是清潔乳頭,除了清潔乳頭的動作之外,還有另外一個用意就是刺激,讓牠的腦下垂體分泌乳汁。」
且必須搶在黃金90秒內,榨出新鮮乳汁,自動化機器的智慧就在,每管榨完一定的量,就會自動下乳杯,避免過榨,引起乳牛不適,接著透過75度高溫消毒,滅菌7秒,再用冷水洗杯,就能讓下一頭乳牛媽媽進來報到。
妻子 沈月春:「牠的個別資料、體重,還可以偵測牠的營養,還有就是蹄病、分析乳汁裡面有沒有生病?或者是應該丟棄,或者是正要生病的,牠都可以有一個偵測的系統。那所有的流程都是SOP流程,不會因為你今天心情不好,或者是因為你缺工,有一個動作的疏失,而引起牠乳房發炎,那一頭牛因為你一個疏失,會造成機械性的傷害,那這頭牛就要進行被淘汰的命運。」
結合AI數據的榨乳機器人,為每頭乳牛建立「健保卡」,所有健康數值在介面上一目了然。然而當初光是教育乳牛主動踏出第一步,夫妻倆就已累到想要放棄。
妻子 沈月春:「2017年的時候,我們引進(榨乳機器人),那就開始適應這台機器人,牛要適應,人也要適應。那第一個禮拜,我們除了正常的工作量之外,我們還要撥出時間來訓練牛隻,那一兩個禮拜的時間,我跟我先生真的是苦不堪言,那也會說我們是不是後悔了?那也不能後悔,因為金額太大了,沒有讓你後悔的考慮。」
好在牛的學習力很強,歷經兩周爆肝行程,乳牛媽媽已能熟門熟路地主動進門搾乳。
酪農 甘智仁:「自動化設備,是因為要讓家人有一個比較好的休息時間,包括說像我太太之前擠奶操作的時候,被牛踩到,甚至手指頭骨裂。她長久下來一天,每天這樣做擠乳的動作,差不多一天做六、七個小時,手也是承受不了長久這樣的負荷。」
妻子 沈月春:「我嫁給我先生到現在已經快三十年了,我從事這個工作也相對三十年了。嫁雞隨雞嘛!嫁狗隨狗。那這個行業,真的是沒有人願意做,又是髒活,又是累活!那三百六十五天幾乎天天沒有一天可以休息。我的先生最高紀錄,就是二十七年內沒有一天休息,唯一一次休息的機會,就是為了牛急性腎臟炎去住院。」
顧牛顧到全家人接連病倒,經營危機也浮上檯面,但危機或許就是轉機!讓甘智仁決定早別人一步,效仿國外自動化牧養經驗,砸重金、貸款千萬,成為全台第一家成功轉型的科技牧場。
酪農 甘智仁:「我們現在來了解這一頭牛牠的健康狀況。」
只要輸入牛隻編號,也就是乳牛耳朵上的名牌代號,就能迅速在茫茫「牛」海中,掌握牠們的個別狀況。
酪農 甘智仁:「這一頭名作『福爾摩沙805』,這一頭牛呢,牠還算很年輕,然後牠的年齡只有3歲又1個月,然後我前幾天剛配種而已。」
甘智仁從小陪著父母養牛,對於牛的習性,他不只瞭若指掌,更被家人形容是「對牛痴狂」!不只用心養牛,更認真「育種」, 養出世界級乳牛。
小心翼翼地取出,進口公牛的冷凍精液,放入細長的人工授精管中,不到幾秒鐘,甘智仁化身「婦產科醫師」,要來親自為乳牛配種。
酪農 甘智仁:「育種就是我們先了解這頭母牛牠的特性,這頭牛可能會比較矮一點,或是它的各個資料,牠的乳產量的高低,然後我們再尋找說,我們買的公牛,牠的資料怎麼去做搭配。」
動作輕柔地,將公牛精液慢慢推進母牛體內。牧場內上百頭乳牛,都是甘智仁精挑細選,一一配種而來。
酪農 甘智仁:「這一頭我命名『福爾摩沙』的這一頭牛,因為牠是育種方面,經過基因檢測去認定,說牠的產能、表現,跟國際上的乳牛,牠的表現是很高的分數,然後牠的產能,也會來得比一般的牛,來得高甚至一倍。」
攤開餐桌上一張張國際證書,甘智仁育種的兩頭乳牛,獲得美國驗證為優良基因,甚至是全台唯二,在世界級的乳牛育種基因比賽中名列前茅!
酪農 甘智仁:「這隻牛牠剛分娩差不多十多天,牠可能分娩後,子宮還有發炎的情況,所以要做藥物的灌洗,讓牠子宮的一些發炎的狀況能夠排除。」
當獸醫無法時時在場,甘智仁就得身兼乳牛媽媽的專屬醫生,找到病徵,對症下藥。
酪農 甘智仁:「我現在做的動作,因為藥劑已經灌到牠的子宮裡面去,我是做一個按摩的動作,讓那個藥劑分散一點,讓那個子宮恢復得更好一點。」
甘智仁認真傳授經驗,站在他對面的,是一群「慕名而來」的實習生。
台大博士生 藍育祥:「我會來這邊實習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我自己在做的博士班的題目,跟資料分析跟數據分析比較有關係,所以我想要增加自己有關乳牛現場的經驗。其實我以為這邊,全部都是機器人榨乳,但其實還有部分是傳統榨乳,所以它是比我想像中還要稍微辛苦一點。」
雖然這間科技牧場,設備看似新穎,但要有人經營,才能創造價值!曾經甘智仁也擔心,這份吃力不討好的酪農事業,會不會沒有下一代願意回家繼承。
第四代 甘丞恩:「曾經有一天,我爸爸在車子上載著,我跟哥哥兩兄弟的時候,他突然說,他有點擔心說,這間牧場未來會沒有人繼承?那我就跟爸爸說,不然這間牧場我來接手好了。」
兒子甘丞恩看似帶著傻氣,但其實父母的辛勞,他都看在眼裡。現在正受訓成為下一代牧場管理人,好在應用科技,年輕人最在行。
第四代 甘丞恩:「要轉哪一個?轉這個,這一個要把它轉緊!」
然而剛好拍攝期間,碰上推料機器人故障,但乳牛媽媽的肚子可不能餓著!於是兄弟倆分工合作,一人修機器、一人幫忙卸料。
第四代 甘丞恩:「那他們(父母)拉拔到現在,應該可以說是,全台灣的前幾名的牧場,我覺得他們很厲害!讓我覺得說,跟在他們身邊一起養牛,其實是種光榮。」
倒入杯中的新鮮牛乳,雪白濃郁,醇香四溢。過去的酸甜苦辣,如今終於苦盡甘來,化為點點滴滴,濃、醇、香的幸福滋味。
(記者蔣淮薇、余建宏/專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