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設計軟體龍頭Adobe近期宣布一項新的併購案,要豪擲200億美元,以「一半現金、一半股票」的方式,併購競爭對手「Figma」,但尷尬的是,Adobe史上最大的併購案,卻未獲得投資人及Figma用戶的青眼,Adobe 15號股價暴跌16%,一連3天破底,市場推敲最大的原因可能是交易金「貴得誇張」?
貴得誇張?Adobe聘金為Figma ARR的近50倍!
▲Adobe公布交易案後,股價3天累計跌幅高達20%。/翻攝自TradingView。
Adobe公布交易案以來,股價連日破底,並創下2020年3月以來新低,足以展現市場投資人的態度,事實上,投行分析師並非看壞雙方結合,甚至認為這其實是「正確的搭配」,問題就出在,200億美元可能「買貴了」,恐讓Adobe可獲取的營收預估容錯空間非常低。
Adobe指出,Figma今年的年度經常性收入(Annual Recurring Revenue,ARR)可望超過4億美元,毛利率約達90%,營運現金流為正,更預期2025年,Figma在設計(design)、白板(whiteboarding)和協作(collaboration)等整體潛在軟體市場規模將達到165億美元,樂觀看好3年內就能挹注公司獲利。
但華爾街投行卻質疑,以Adobe的ARR 140億美元計算,Figma的占比僅有2.8%,但Adobe卻砸下等同自身市值11%的金額併購,不僅是Figma ARR的50倍,創下史上最高倍數,還遠遠高過去年Figma進行融資時評估的100億美元身價,顯然「高得不合理」。
此外,Adobe「創意部門、雲端文件、數位體驗」三大重點業務上季營收雖仍成長11~23%,但年增幅卻明顯放緩,獲利能力更呈現「三率三降」,此時還要砸下大錢併購Figma,引發Adobe將大規模舉債的擔憂。
Figma + Adobe = Adobe?Figma用戶怒遭背叛
作為設計軟體界的後起之秀,Figma基於瀏覽器的系統在功能性與便利性
(可以線上即時協作)遠遠超過市面上的任何一套軟體,根據《UX TOOLS》2021年的調查,無論是Mac或是Windows用戶,在UI Design的首選都是Figma,並狠甩屈居第二的Sketch、Adobe XD好幾條街。
Figma不只綜合功能強大,創辦人之一的Dylan Field更曾豪言要走自己的路,「而不是成為Adobe」,這也讓許多不滿於Adobe強制付費訂閱、綑綁銷售、不能買斷等政策,的用戶看到希望。
只是就在業界期待著「Figma作為Adobe強力對手」能給市場帶來何種變革時,Figma轉身收下200億美元聘金,成為Adobe「全家桶」的一員,讓用戶集體崩潰,不只twitter上湧現大量迷因圖像,指責「Figma為了錢背叛designer」,Figma也被用戶以迷因圖築起一座「RIP」高牆,高呼Figma已死。
▲Figma用戶得知交易案後,以大量迷因圖表達不滿/翻攝自Figma。
Figma的用戶會如此崩潰,與Adobe併購史有很大的關係,Adobe旗下的軟體眾多,包含人氣最旺的Photoshop、illustrator、Premiere在內,Creative Cloud擁有超過90款不同產品,囊括UI/UX、平面設計、影面、插圖、PDF、3D等領域,其中大量的軟體都是藉由併購而來。
為了維持自己的領先地位,Adobe時常「打不過就買」,卻沒有認真經營這些被併購的公司,不是閹割功能、就是停滯更新,有些軟體甚至慘遭雪藏,像是fuse、Freehand、Fontgrapher等等,Figma擁護者擔憂,Figma恐踏上前輩的後塵,再也激不起任何水花。
合併陷壟斷疑雲?A+F會掀起反托拉斯審查嗎?
市場與用戶兩面不討好,Adobe這起併購案還將面對監管單位的審查,雖然軟體市場上還有許多競爭對手,但專業設計領域仍高度依賴Adobe軟體,如今Adobe買下最有力的對手Figma,等於削弱市場競爭,為Adobe的Creative Cloud增添助力,市場也擔憂恐引發反壟斷審查。
歐美監管單位向來不吝於對涉及壟斷的企業出手,Google母公司Alphabet最近才在歐美的反壟斷官司接連吃鱉,美國、德國也傳出將分別啟動對蘋果與Meta反壟斷調查,由於Adobe早已是業界領導品牌,在「任何會減少行業競爭的收購都是非法」的前提下,Adobe是否能成功併購Figma還是未知數。
不過,面對市場與用戶的批評,Figma表示將維持營運獨立,加上Figma現金營收穩定,在Adobe自身軟體越來越不受寵的情況下,應該也不敢貿然更動成功模式,或許這起併購案真的能發揮「強強聯手」的綜效,不一定會走向用戶們預期的最壞方向!(林恬如/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