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運價持續走跌,最新公布的SCFI 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出現連九跌,跌幅來到4.7%,比上週跌幅3.8%更加擴大,海運市場更傳出,從過往"一艙難求"演變到現在"船搶貨"的現象。對此詢問國內承攬業者,表示今年7月開始,貨量出現減少趨勢,也不諱言,傳統第三季旺季已經過一半,但運價走跌趨勢卻沒有止穩跡象,旺季效應落空。
貨櫃塞滿船等待出貨,這樣的景象開始改變,近期海運市場開始出現從過去「一艙難求」演變成「船要去搶貨」的現象。
震芳國際物流總經理 劉昭興:「其實從第二季從7月,我們就已經感覺在訂艙上,過去往往要提前數週,甚至一兩個月之前去想辦法訂艙,現在可能會碰到一個,艙位你也賣不掉,越到後面結關的時候運價就越來越低了。」
詢問台灣多家承攬業者,多數不願具名表示,7月亞洲送往歐美貨量甚至有20%-30%的明顯下跌,亞洲市場也有出現互相削價競爭的趨勢,而隨著12月美國聖誕佳節即將到來,照過去經驗業者都會趕在8月出貨, 才能在10月底抵達美國進行鋪貨,不過來看最新一期SCFI上海集裝箱運價指數,卻連續第9週下跌,來到3562.67點,跌幅4.7%,而且還比上週跌幅3.8%更加嚴重,而美洲、歐洲運價均下跌,最大幅度來到5.3%,東南亞部分更是跌幅來8.39%。
中華民國物流協會理事長 王清風:「我們也可以看得到,像是沃爾瑪(美國最大零售商)它的庫存是增加的,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這個運價的部分,可能要往上走的機會是很少,面對今年第四季有可能會落空,因為目前的貨量一直在減少。」
強調在塞港巔峰期,美國超額訂貨,在高通膨、烏俄戰爭影響之下,去庫存力道疲軟,而在船多貨少的情況之下,船公司也開始出現將船出租, 或是延長現有長租船租約。
中華民國物流協會理事長 王清風:「各個船公司的策略,大部分都是用租船的來取代,我們可以看得到的赫伯羅德,它寧可去租長榮的船,它沒有自己造船,而且它租長榮的船,是一租10年。」
有業者認為,部分海運市場已經供過於求,而隨著國際運作陸續回歸到疫情之前,加上無法立刻解決的高通膨問題,運價接下來該走勢如何, 船公司以及貨主們都在看。(記者貝庭、吳國豪/台北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