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就是母親節了,又是鍋具廠忙碌出貨的熱門檔期,根據經濟部統計,去年金屬餐具產值15.42億,年成長18%,因為疫情期間,宅在家自煮的消費客群暴增,鍋具業績一度翻倍,因應料理新手需求,輕量不沾鍋是消費主流,只是烏俄戰讓鎳價鋁價飆升,鍋具價格
薄薄的不鏽鋼板,平躺在機台模具上,短短幾秒鐘高溫拉伸,不但瞬間長高,還有寬闊肩型,這是餐館常見的大公升不鏽鋼鍋。 刀具化作溜冰鞋在外緣滑過一圈,切掉多餘邊料。鍋具常見的
304不鏽鋼原料約需8%到10%的鎳,烏俄戰導致鎳期貨價今年來狂飆近6成,不鏽鋼鍋成本漲了不少。
鍋具廠董事長汪宇洋:「鎳的關係,不鏽鋼它漲幅大概兩到三成都有,鋁漲幅沒有那麼大,台灣做的重力鑄造的光鍋胚的重量,就比國外少了一倍,(鋁成本)漲幅都有控制下來。」
為龍頭品牌代工鍋具超過20年的鍋具廠董事長汪宇洋,並不擔心國際物料波動,因為今年來鋁期貨價漲不到10%,對鋁合金鍋具衝擊不大。疫後自煮商機還意外讓鍋具銷售大爆發,鍋具廠訂單滿手。
根據統計,2020年上半年鍋具廚具類網購市場消費成長約70%,經濟部數據也顯示,金屬餐具2021年產值15.42億,年成長18.07%,不過疫情前,2017年到2019年產值年年衰退,還是凸顯台灣鍋具業,面對紅鏈競爭,得有一套生存術。
鍋具廠董事長汪宇洋:「做鍋子的入門不高,你看大陸很多廠一下子就可以進入大量產,相對對台灣的鍋具業是一個衝擊啦。那我們鍋子的流程又很繁複,它入門檻就很高。」
11年前創立保溫杯瓶與鍋具自有品牌,創造超過1.5億年營收,其中鋁合金陽極鍋二代,在疫情年上市短短3個月就銷出1500萬業績。
磚塊造型的鋁錠跳進580到640度的熔爐,化作液狀的鋁湯之後,再倒入「底部厚 側邊薄」的模具,讓總重夠輕,又能提升儲熱效果。脫模後的鍋體皮膚仍像橘皮一樣不夠細緻,得出動CNC車床,高精度外圓表面加工,直到光滑發亮。最後人工修去細微毛邊和鑽孔,鍋具外型大致完成,但這時還不是不沾鍋,後續的陽極製程,才是關鍵機密。
鍋具廠董事長汪宇洋:「零度以下的稀硫酸去做高電流高電壓的
強制氧化,把鋁合金的表面形成像皮膚一樣,一個很硬的皮膜,硬度高,它可以跟金屬層摩擦,耐酸鹼抗鹽霧。」
陽極與金屬細化製程,生成80-100mu厚度的皮膜,達到高速鋼等級的Hrc60硬度,確保堅硬蝦殼入鍋,不易磨耗鍋面。 堅持台灣老師傅工藝製成的物理性不沾鍋,就是要和韓國、法國等進口化學塗層不沾鍋,做出市場區隔。
另外一家本土鑄鐵鍋同樣堅持不使用化學塗層,以100%進口原礦生鐵,陶瓷模鑄造與螺旋槳技術打造鑄鐵鍋,疫情期間,單月最高業績近百萬,年成長超過3倍,其中重量減輕25%以上的輕量級炒鍋最熱銷。
由本土金屬工業公司與美國、日本合資公司經營的保溫瓶鍋具
百年品牌,則以1萬7千度鑄造鍋身,推出電漿強化不沾鍋。
趁著節慶檔期訂單翻倍,鍋具廠加緊包裝趕工出貨,只不過外送讓外食更方便,消費者未來恐怕減少自煮頻率,傳統鍋具廠還要面對炊煮電器競爭,誰能抓緊消費趨勢與技術領先 ,才能讓鍋具業績長久蓄熱。
(記者/許娸雯、吳國豪/桃園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