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過廣告...
籌碼大師
睽違近11年再啟升息..財經主播解讀其中「三含意」!
財經頻道主播賴家瑩。
▲財經頻道主播賴家瑩。
字級:
A+
A-

美國聯準會最新宣布3月升息一碼,台灣央行也跟進,在昨日(17)的央行理監事會議決議升息一碼。對此非凡新聞頻道主播賴家瑩,就在粉絲專頁上分享她的看法,表示請教了專家後,在通膨「供給面」和「需求面」的差異、房市、匯率等不同面向,都獲得很棒的思考角度。

新聞主播賴家瑩 Vicky Lai粉絲專頁全文:
楊總裁:「如果通膨上漲屬於「供給面」問題,就要用供給面手段解決;提高利率是屬於「需求面」的手段,(解決供給面問題的通膨)就比較沒有效!」

Q:這是什麼意思呢?物價上漲有兩種因素,一個是供應不足,所以漲價,一個是需求太高,也會漲價!

我簡單打個比喻:
雞蛋缺貨、價格上漲→這就是貨品供應不足的漲價,是「供給面」導致的漲價。

很多人搶買房、價格上漲→這就是因為需求太高,所以房價漲再多都有人買單,這是「需求面」導致的漲價。

回到台灣央行今天的說法,楊總裁認為如果是因為能源價格上升等「供給面」的因素,導致物價上漲,就要用「供給面手段」來處理。

例如:貨物稅、關稅、營業稅,政府定價的調整機制、油價調整機制、電價的穩定機制等等,這些機制都是屬於解決「供給面」漲價問題的手段→也就是政府降低貨品進到台灣所需的成本,讓貨品在消費端的價格不會一直上漲。

這就是供給面問題、用供給面手段來解決!

Q:那需求面的問題呢?為什麼楊總裁會說「提高利率是屬於需求面的手段」?

今天如果因為經濟好、大家加薪,手中有很多錢可以去投資、可以去消費,導致需求上升、拉高了物價,這就變成是需求面造成漲價的問題,這時央行提高利率,會增加消費者去投資跟買東西的代價(成本)。

例如:我今天想去投資,卻發現因為央行升息,我(借錢)成本變高了,不划算,我就不會一直想去投資;例如:我本來想買很多東西,但這時候發現,與其把錢拿去買東西,不如把錢放到銀行領利息,利息可以領更多,這時我消費的需求就會降低!

一但升息增加了你「投資、消費」的代價(成本),那你就會打消這個念頭,把錢存往銀行,這就達成了央行所希望的「降溫需求面」的物價上漲,同時你也會開始「預期」央行升息了、物價接下來就不會那麼高吧!

因此升息才會被歸類為是解決「需求面」問題的手段!
這也代表台灣央行認為現在的「通膨」,是由需求面帶起的通膨!

Q:同事這個時候就問我了,我被加薪、有錢去買東西,不好嗎?
你加薪,當然很棒!但是如果因為大家都衝去消費,增加需求面問題、導致物價跑得比你加薪幅度快,你的加薪就會無感!

Q:至於為何台灣央行不是先升息半碼,而是一口氣升息一碼,那麼鷹派作風呢?
可以從三方面來推測→→→
1. 需求面:解決需求面的通膨問題。

2. 房市:
雖然這次沒有新的信用管制措施,但升息就是打房一種,十年來沒升息的台灣,如果在升息的同時還加更多打房政策,市場不一定承受的了,過猶不及都不是好事,因此,我認為央行想先靠升息試試打房水溫。

3. 維持跟美國利差不要太大:
最近台股跟新台幣波動非常大,央行也開始注意到匯市的不平靜!如果聯準會都已經升息一碼,但我們只升息半碼,台美之間利差擴大,資金恐怕會更加速外流;但如果我們跟著聯準會一樣升一碼,把利差維持住,資金就不會快速出逃,其實這也是個考量之一。

Q:那台灣現在等於是跟著美國開始進入升息循環嗎?
不,楊總裁說的很清楚,台美經濟體大小不同,只能說台灣的貨幣政策是走向緊縮的方向。
(暗示台灣央行不會次次跟進升息、還每次都升息一碼)
央行理監事會就是一場經濟學,太有趣也太好玩!!(綜合編輯)

睽違近11年再啟升息..財經主播解讀其中「三含意」!
(圖/取自賴家瑩 Vicky Lai 粉絲專頁 @reporterying)

以上個股名稱與代號之關連為程式匹配,可能有個股名稱與文意不符之情況,僅供參考。

相關新聞




字級:
A+
A-

以上個股名稱與代號之關連為程式匹配,可能有個股名稱與文意不符之情況,僅供參考。

相關新聞




字級:
A+
A-

以上個股名稱與代號之關連為程式匹配,可能有個股名稱與文意不符之情況,僅供參考。

相關新聞


()
更新:
最高:尚無資料
最低:尚無資料
成交量:尚無資料
開盤:尚無資料
本網站之報價皆為延遲資訊,僅供使用者參考用不做為投資建議,本公司不對資料之正確性、完整性與即時性負任何責任。
台股資料來源以臺灣證券交易所證券櫃檯買賣中心臺灣期貨交易所公告為準;美股報價由TradingView提供,使用本網站資訊服務前,請您詳閱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