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相當盛行的竹鹽,近年來台灣也有業者開始投入生產。彰化鹿港的一家竹鹽廠,老闆陳村榮家族經營竹工廠,因為不捨竹產業的沒落,他花了十年時間,開發出無煙窯爐,改善傳統燒製竹鹽的煙害問題,使用台灣桂竹,以八百度高溫燒製三天三夜的竹鹽,含有豐礦物質,還帶著淡淡的溫泉味,他還把竹加工過程中的廢料,做成生質顆粒燃料,不僅落實循環經濟,也為竹產業找到新出路。
油花分布均勻,肉質細緻Q彈的伊比利豬五花肉片,在熱燙鐵盤上,散發油脂的迷人香氣,不需要太多調味,只要輕輕灑上一些竹鹽,就能吃出肉的鮮甜滋味,或是直接沾食,當竹鹽顆粒慢慢在口中融化時,肉的香甜滋味,也逐漸的釋放出來。
竹鹽可說是燒肉的絕配,陳村榮花了十年時間,才開發出成熟的製作技術,他也是台灣極少數投入竹鹽生產的業者。
走進茂密的竹林,這裡所生長的桂竹,很適合用來燒製竹鹽,陳村榮說,「我們之前研發也試過了很多竹材,發現單純以竹炭來講,桂竹跟孟宗竹燒出來的品質,相比之下,其實桂竹的水溶性礦物質比較多。」尤其直徑五、六公分的竹子,生長年份大概在三到五年左右,彈性和韌性比較好,加上每一節的竹子,長度跟寬度較符合加工的需求,這樣的竹子是陳村榮的首選。
從山上砍下來的竹子,運到加工廠後,會先依照粗細做初步分類,選出合適的竹材後,還要再經過裁切成合適的尺寸,送到竹鹽廠後,得趁著新鮮,趕緊處理,「因為竹子的糖分很多,如果不處理,它會從這個傷口處慢慢發霉」,陳村榮說。
裁切竹筒時產生的竹粉,或竹材廠裡頭尾段的廢材,他都不浪費,收集起來另有用途,陳村榮解釋,「我們剛裁切下來,吸收過來的竹粉,它是比較細緻的,這樣的竹粉,再跟竹材的邊角料,粉碎混合在一起,就可以做成燒製竹鹽使用的生質燃料」。
總想著要把竹子的用途,發揮到極致,因為陳村榮從小就在舅舅經營的竹子加工廠,玩耍和打工,看到竹產業的沒落,心中相當不捨,他想提升竹子的應用價值,朝加工生產再應用的方向努力,用竹子包裝商品,替台灣竹子找一條新出路。
▲不捨竹產業的沒落,陳村榮投入竹產業,想為台灣竹子找一條新出路。(記者許聿恭/攝影)
於是他想到了小時候,媽媽自己做的燒鹽,陳村榮回憶,「以前是紙把鹽包起來,丟到大灶裡去燒製,像我們感冒啦、拉肚子啊,或是頭痛、身體不舒服的時候,以前農業時代沒有人在看醫生,媽媽他們就用比較傳統的方式,比如說就是泡一點鹽水,這樣子喝而已」。
想把古老的燒鹽,商業化量產,他改良媽媽的作法,不用紙,而是把鹽塞進竹筒裡燒製。陳村榮使用日曬海鹽,裝填前還要將鹽磨細,填入後的緊實度才會比較好,也不會因為顆粒大小不均,造成受溫不一定或不均溫的問題。
光是窯體的設計,陳村榮前前後後,花了十年的時間,改良到第四代才成功,它最主要就是解決煙害的問題,在燒製的時候,不會產生濃煙的問題,也不會產生空氣污染,我們作業人員在作業的時候,也不會因為吸到煙氣,造成身體不適」,無煙窯爐是利用二次燃燒的原理,把產生的煙害燒掉,防止煙害產生。
就連無煙窯爐的燃料,也是陳村榮自己研發,用回收竹廢料做成生質顆粒,他還開發出可以自動投料的設備,減少人力,「生質顆粒最大的好處是可流動、易保存,」如果有自動投料的設備,一個人就可以看顧好幾台機器,大大減少人力的使用。
燒製竹鹽相當耗時,得用八百度高溫,經過三天三夜慢火燒製,將竹子裡的水氣、油氣和有害物質燒掉,歷經高溫試煉的竹鹽,鹽體呈現漂亮又有光澤的黑色結晶,表示竹子內膜已經吸附在鹽上面,敲擊後會有清脆的金屬聲,具有低鈉的特性,富有鉀、鈣、鎂、鐵、磷、鋅、硫及硒等七、八十種礦物質。
▲歷經三天三夜燒製的竹鹽,鹽體呈現漂亮的黑色結晶。(記者許聿恭/攝影)
陳村榮建議,三烤的竹鹽粉,最適合用來泡水喝,喝來有淡淡的溫泉味,可以補充礦物質,或是直接沾和牛肉吃,提升肉質鮮美度,積極擴展竹鹽的使用層面,他也跨界和小農合作,開發出馬告和檸檬口味的竹鹽,不只能用來調味,甚至竹鹽還能做成牙粉,走進更多人的日常生活。
投入竹鹽產業十年,至今陳村榮已經活化了,兩公頃的老舊竹林,回收竹廢料高達十噸,逐步實現他以循環經濟的模式,復興竹產業的理想。十年磨一劍,用創新的無煙方式燒製竹鹽,為台灣竹業發展找到新方向,也達到環境永續的目標。(記者盧映利、許聿恭/專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