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農村面臨高齡化缺工,但您相不相信有人從小立志當農夫?新竹新豐鄉有一位七年級生劉政育,從小就對父親開機具耕田的模樣深深著迷,不但小學時就立定志向,國中便能開曳引機下田幫忙。如今耕種面積超過120公頃,北台灣最大佃農規模,營收破千萬!七年前他和弟弟開始轉作黑豆,挑戰不可能的任務,一起翻轉農村經濟。
為了讓孩子們認識黑豆,第一步得先從五感體驗,接著再剝掉它們的外皮,原來裡頭藏有玄機。青農劉政育:「一樣都是大豆,只是它們不一樣的顏色是在裡面,一個是青仁一個是黃仁,你們學校吃的豆漿就是黃仁的,黃仁的黑豆,青仁的黑豆就是,它有一點就是有那個豆青味比較重,所以小朋友可能會比較不適合喝,就是喝到那個味道不喜歡。」
用說的孩子們總是意興闌珊,所以老師們特地請來新竹在地的黑豆專家劉政育夫妻,結合學校的特色樹種,教導小朋友製作黑豆橄欖派。許毓姍說只要看到孩子們快樂的學習,即便凌晨四點起床備料也甘之如飴,因為她深信唯有這樣的寓教於樂,才能教導孩子,從小就懂得珍惜食物敬畏土地。
沒想到這時校園裡,竟出現一台比人還高的曳引機,讓人眼睛為之一亮。劉政育說先翻土再斷根,這是最快也最省錢的耕種方式。身為校友的他,這輩子從沒想過,有一天可以用他的專長回饋母校。因為從小不愛念書的他,早就立志當農夫,他想要和父親一樣"高高在上",開耕耘機耕田一展帥氣英姿。當時劉政育的父親響應政府提倡的"小地主大佃農"計畫,開始大舉承租休耕農地,從原來的三十幾公頃擴增到一百二十公頃以上,成為北台灣最大佃農的規模。現在劉政育、劉政雨這對七年級兄弟檔,不但接管了父親的農田,還在2014年轉作雜糧黑豆,因為每當東北季風吹拂,二期水稻的產量至少少三成,所以兄弟倆嘗試讓作物多元化,但要在北部種植黑豆,實在是困難重重備受考驗。
青農劉政雨:「第一個是日照的問題,南區的話他們大概種植時間是在中秋節的前後,那我們種豆子的前面我們往回推,我們一定要在七月的時候種植,可是七月的時間又跟是水稻收割期,是有衝突的情況下,所以它的困難點就在這邊。它大豆屬於光感作物,那它的日照不充足那它東北季風一下來的時候,它就會開始萎凋,那萎凋就是進入成熟期,所以說它的產量一直起不來的原因在這邊。」
透過機採直接脫去黑褐色的豆莢,千萬別小看這一大袋採收完的黑豆粒粒黑亮飽滿,這些可是劉家兄弟越挫越勇的心血結晶。兄弟倆就這樣從早忙到晚,終於把兩大袋超過一千公斤的黑豆採收完畢,接著再把它們倒入大型烘乾機進行乾燥風乾。劉政育說想當初第一次種黑豆時,完全沒有任何機具必須靠人工採收,若是請別人來採又會增加大量成本,所幸妻子突發奇想舉辦一場親子採豆趣,讓大夥免費拔豆子。劉政育妻子許毓姍:「那時候就覺得很浪費,所以在七年前第一次辦了一個就是DIY親子採黃豆的活動,沒想到就是五百多人來參加這樣子,後來就有固定的客群。」
許毓姍也利用閒暇之餘考取中西餐證照,教大家如何用最簡單的方式,做出美味又健康的黑豆料理。不論是滷到油亮呈現黑金色澤的黑豆豬腳,還是猶如堅果般,自個兒用咖啡機烘焙的黑豆酥沖泡出的黑豆茶,以及不濾渣全食物概念的純濃黑豆漿,更是在地學生們每周的營養補給品。
青農劉政育:「我們新竹新豐鄉一千多甲土地,真的像我們這種年輕人做的應該不到五個人,過了五年至十年你看這些土地,假使我們又放棄了,那是全部都沒有人要做了。」
台灣農村高齡化缺工已經是個不爭的事實,劉政育夫妻用阿甘的傻瓜精神身體力行,希望透過自身的力量,守護家鄉的田地翻轉農村經濟。(記者張琬筑、余建宏/專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