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達到2025年,太陽光電20GW的目標,經濟部能源局秉持著一地多用的原則,持續推動漁電共生的建置模式,而台鹽綠能的水產養殖場也搶先導入光電漁棚,成為示範場域,每年發電量可望超過22萬度。同時為了減少外界對漁電共生的雜音,經濟部能源局也藉由「環社檢核作業流程」,確認未來太陽光電建置後可能影響的程度,預先提出因應對策,要確保社會和環境可以共存共榮。
一座座曝氣盤,在水面上打出細小的氣泡,讓氧氣充分融入魚塭,還有水下攝影機以及自動水質監控,用AI智慧化的方式,把關養殖水產的狀況。
在智慧魚棚外,還有一片片太陽能板舖滿在
台鹽綠能總經理蘇坤煌:「太陽能業者透過實作設施,來取得一個他可以發電的場域,那透過這個發電的東西,他可以做一些回饋給我們漁民,讓漁民基本上除了養質的收益之外,還多了一些太陽能綠能的一些分潤。」
秉持一地多用的原則,政府單位也積極推動漁電共生,以戶外型養殖來說有40%的遮蔽率,發電量可達0.4MW,對室內型養殖而言,屋頂上能有100%的設置,發電量更可達8MW。
經濟部能源局太陽光電組組長林文信:「我們甚至去推廣室內型養殖來做光電,等於說我們幫魚蓋房子,一年起來他所謂總投入費用,包括折舊、分攤,各種投入費用跟他實際這樣的收入,收入大概會比他總投入費用,多了大概27%左右。」
為了排除養殖戶、太陽光電業者,以及漁塭地主三方的利益衝突,消弭市場雜音,經濟部能源局也推動環社檢核作業流程,確保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育能夠共存共榮。
經濟部能源局太陽光電組組長林文信:「所謂共生共榮的觀念,就是說他其實不是一個0跟1的選擇,他其實是希望在各個利害關係人之間,大家能夠找到一個彼此之間,都能接受的答案跟解決方式。」
目前經濟部能源局已經盤點出4702公頃的漁塭光電先行區,今年也規劃4080公頃的優先區以及關注減緩區,就盼透過環社檢核機制,加速光電產業建置,持續2025年20GW的目標邁進。(記者林威欣、林家弘/台南採訪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