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上半年台股明星,航海王肯定占了一席之地,5、6月海運股更是頻破新高,但在海運產業鏈中,也細分為上游的造船廠、中游的航商與碼頭,下游的攬貨業者與倉儲物流,大家各司其職,追蹤指標也完全不同,投資人在搶當航海王時,對產業關聯性了解多少呢?
貨櫃占比誰最高?長榮排名全球第7
我們先從最熱門的航商說起,主要有貨櫃與散裝兩大類別,「貨櫃航運」顧名思義就是以大型貨櫃來裝載商品,內容物多是科技業零組件、民生用品等成品或半成品,比如今年卡住蘇伊世運河的長賜輪,上面運載的1.83萬個貨櫃當中,就包含筆電大廠
貨櫃海運由於航線與船型不同,運輸的貨櫃量與計價方式也不同,比如說熱門的美東、美西線,運價以「FEU(每40呎櫃)」計算,歐洲線、地中海線及亞洲線等,則以「TEU(每20呎櫃)」計價,除了運價之外,航商的營運也跟港務相關費用、船隻出租、旺季附加費以及國際原油價格習習相關。
亞洲地區運價主要參考上海航交所,這裡有遠東至美東、美西、歐洲線、南美、南非等港口報價,還有一項代表性指標「上海出口集裝箱運價指數」,也就是新聞裡常見的SCFI綜合指數,這項指數由各航線權值加總而成,美西、歐洲線各占比20%、地中海線占比10%,美東、波斯灣與東南亞均占有7.5%。
根據統計,丹麥馬士基公司市占16.9%,穩坐第一,擁有705艘貨櫃船、運力高達405.7萬TEU,其次是瑞士的地中海航運公司、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法國達飛海運公司,市占率均超過10%,國內貨櫃三雄長榮則以5.3%市占,排名全球第7、
由於航商沒有定價能力,只能依靠市場供需決定運價,各航商就會結盟來彌補彼此在航線上的不足,比如馬士基與地中海航運同屬「2M聯盟」,台灣的長榮與中國遠洋海運集團則是「OCEAN聯盟」,
貨櫃三雄成焦點 到底熱什麼?
1、缺櫃缺艙:在後疫情時代,全球消費復甦,貨櫃需求報復性反彈,但供給有限,搶櫃搶艙的狂潮帶動一波運價上漲。
2、塞港問題嚴重:貨櫃海運主要運輸的產品,多與民生、工業關聯密切,需求急迫,所以貨櫃輪不僅是所有貨船中速度最快的,裝卸貨物效率也很高,停港時間通常不會超過一天,但由於貨櫃量過大,加上曾遇到蘇伊士運河癱瘓、中國廣州鹽田港因疫封鎖等意外事件,許多貨櫃卡在港口下不來,又回到缺櫃缺艙的惡性循環,進一步推升貨櫃報價。
3、財報表現佳:海運盛況讓貨櫃三雄首季財報繳出好成績,
散裝運送大宗商品 BDI指標最關鍵
散裝船運則以運送礦砂、煤炭、黃豆、玉米、小麥等大宗商品為主,由於運送貨物單一,且大宗物資不容易壓壞,所以不需要像電子產品或民生用品一樣包裝成箱,方便卸載。
散裝運價及景氣波動代表性指標為波羅的海乾散貨指數(Baltic Dry Index),由倫敦波羅的海交易所編製,BDI指數是由對應各船型的指數,按照權重計算而出,BCI占比40%、BPI占比30%、BSI占比30%。
台灣上市櫃散裝航運包括慧洋、
慧洋、
散裝航運近日利多主要是美中啟動大型基建計畫,鐵礦砂需求爆發,加上美國黃小玉出口創高,散裝航運因此漁翁得利。由此可看出,散裝、貨櫃不僅追蹤指標大不相同,就連相關產業也大相逕庭,在台灣運輸股當中,還包括上游造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