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殭屍股」跳起來!
近期台股主流在電子、傳產間來回流轉,充分詮釋什麼叫「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不過對於有些投資人來說,風水不管轉到哪,好像都沒他的事,別人的持股飆的火燙燙,自己的庫存卻檔檔都像冰在冷凍庫,沒有量能支撐、股價老牛拖車,金管會為了拯救這些「殭屍股」,最新的「造市者制度」將在7月1日正式進場,投資人快看看手中持股有沒有機會得到新制度的照顧吧!
官方認證優質股 140家個股活起來
金管會近年為了活絡台股,先後推出當沖降稅、盤中零股交易等措施,成效也相當不錯,但股市熱起來的同時,大家也發現,資金怎麼老是追逐盤面上的熱門股,有些體質不錯的公司卻乏人問津,金管會為了提振個股量能,借鏡新加坡與韓國股市的造市者制度,要讓這些掉進死水的冷門股重新活起來。
證交所、櫃買中心與9家券商簽訂一年合約,選定上市60家、上櫃80家,總計140家的優質公司作為標的,其中8家券商為「造市者」,負責積極提供買賣報價、參與交易,剩下的1家僅為「參與者」,不負責報價,僅積極參與交易,若成效不錯,券商就有機會獲得手續費折減等獎勵措施。
但為了不破壞市場秩序,金管會決定不公布這140家公司的名單,也不透露參與造市的9家券商,但公開選股的三大條件:

對於「造市者」們,官方除了獎勵機制,也祭出了相應規範,避免參與造市的券商鑽制度漏洞,危及投資人權益。

很多投資人擔心新制度會讓自己受到影響,但就造市規模與規則而言,無論你是存股族,還是習慣短線操作的投資人,都不會受到太大影響。而且造市者進場後,不只提升量能、活絡股價,他們還會積極提供報價,降低投資人在委託買賣時的價差,有機會掛到比較合理的價格。
有效嗎?新加坡冷門股交易量增加1成
造市者制度將在6月30日上線,7月1日正式進場,但到底有沒有效呢?冷門股交易量偏低的問題並非台灣獨有,各國對此也有不同規範,其中一派偏重「退場機制」,日本的東京交易所主要市場板塊就規定,若前一年的月均成交量低於10個交易單位、或是連續3個月成交量掛蛋,就可以強制下市。
另一派則是著重「提升流動率」,比如澳洲交易所就不會因為成交量過低而強制股票下市,反而是想辦法讓投資人可以獲得中小型個股的研究報告,進而促成投資人積極參與交易。
比起東京交易所強制下市的作法,台灣主管機關還是偏向先想辦法提振個股量能,先後在2014年、2016年推出造市者制度的新加坡與韓國,就成為台灣新制度主要的借鏡對象,而以新加坡經驗來看,造市者可對冷門股增加約12%的成交量。
為避免擾亂市場秩序,造市者以及造市標的都成了「不能說的秘密」,投資人無從得知這140家公司到底是誰,但市場專家多半仍樂觀其成,畢竟股海茫茫,能有更多優質個股浮上檯面,也未嘗不是件好事。但若造市名單外流,新制度也可能成為內線與炒股的溫床,主管機關仍要密切留意新制度上路後的成效。(林恬如/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