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矽半導體獨步全球,而主要用在高頻通訊以及動力電子元件的「化合物半導體」,更是未來角逐重點,不過化合物半導體發展困難,除了製造,還要面對出口管制,環球晶董事長徐秀蘭今天(29)點出,台灣要建立完整生態系,產業鏈橫向整合,才能嶄露頭角。而大摩也看好全球裸晶圓需求成長,上修環球晶和
自駕車影片:「來吧 3 2 1 !雙手舉高!」
不用靠雙手的自駕時代來臨!高科技趨勢當中,像是自駕、聯網和電動化等等技術,背後的一項關鍵,是耐高溫、耐高壓的化合物半導體。
環球晶董事長徐秀蘭:「低軌衛星、通訊、5G,還是綠能智慧電網,還是我們的電動車,還有高電壓的一些元件,太多元件都需要,這些關鍵元件,都需要化合物來執行。」
台灣半導體產業獨步全球,大多指的是矽半導體,被稱做第三代半導體的化合物半導體,是未來產業發展的重點之一,光電協進會29日舉辦化合物半導體線上課程,邀請矽晶圓大廠環球晶董事長徐秀蘭致詞,徐秀蘭點出,化合物半導體是非常重要也非常困難的產業。
環球晶董事長徐秀蘭:「從長晶,一開始的長晶,然後一直到最後做元件製造,到量測元件製造產品出來,更困難的是,他連設備都很難。」
除了製造端的困難度極高,再者有別於矽,許多國家對化合物半導體設有出口管制,材料取得不易,因此產業成長的關鍵,不只縱向延展,也要橫向整合,從設備、元件到設計、IP,甚至是材料端,從頭到尾,必須建立完整生態系,才能和國際競爭。
環球晶董事長徐秀蘭:「現在全球絕大部分,碳化矽前緣基板供應,90%以上來自美國,新興競爭者來看,我們光在中國看到超過1000家的化合物半導體公司在上面,在這個產業裡面。」
29日環球晶股價小漲作收,穩守九百元,伺機挑戰千金股,外資大摩看好全球裸晶圓需求成長,預期供給將一路吃緊到2022年,特別是8吋和12吋裸晶圓廠,將達到供不應求的滿載狀態,甚至於代工廠可能要和裸晶圓廠洽談長達五年的長約,大摩預估,合約價可能比現貨價多出五到六成,因此上修環球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