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全球晶片短缺,半導體供應及關鍵原料價格也正在上漲,進而導致國外網路通路的筆電價格跟著漲價,像是
有著15.6吋的黑色外型,裡頭WASD鍵盤還換上亮眼的橘色鍵帽,這是
不只國外的網路通路價格上漲,國內實體通路業者也有感,熱銷規格的筆電喊缺,為了買到同規格需求,消費者只好再加價近1萬元。
賣場業者李國瑞:「消費者本來可以買到的東西,現在那個位階大概是沒有貨,那沒有貨你現在要需求的情況下,就是只能往上買,最主流的族群應該是2萬到2萬5這款,然後CPU是搭載i5的處理器,可是現階段來講,你要買到這樣的東西你可能會接近3萬塊的補償。」
雖然整體看來筆電市場供不應求,卻也有外資開始擔心相關零件庫存過剩,下修第二季出貨量,從最初看好季增10%降至季增7%後,最新又大砍到季增2%,甚至認為歐美解封在即出貨將放緩,先降評指標廠
面對外資對出貨有雜音,供應鏈坦言確實下修訂單,但目前來說需求動能沒問題,長短缺料和零組件價格上漲才是調整的最大主因。
IDC全球研究副總監徐美雯:「除了因為驅動IC缺貨之外,面板他這不同尺寸的價格,比如說像是11.6吋價格,快要跟14吋、15.6吋一樣,那所以廠商會從策略上去做訂單的調整,然後另外就是關鍵零組件長短料,有些機台可能是缺不同類型的IC,導致沒辦法整機出貨,這也是造成現在出貨量看起來是往下走的原因。」
分析師也提到,目前廠商調整訂單主要集中在Chromebook,部分訂單延遲至第三季,旺季的能見度依舊明朗,根據IDC預估今年整體出貨還是樂觀,可望有2億5400萬台,相較去年還是成長,不過到了明年如果疫苗普及、疫情趨緩,恐怕才是筆電供應鏈來說的最大挑戰。(記者林威欣、林家弘/台北採訪報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