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A+
|
A-
最近大麥克指數(Big Mac index)又成為新聞媒體評估匯價高估或低估的指標,央行今(30)日則透過臉書貼文表示這是不恰當的用法,提醒不要過度解讀。
央行強調單一商品的指數能以輕鬆有趣的方式介紹生硬的一價法則及購買力平價理論,卻也帶來過度簡化的缺點,無法完整涵蓋商品價格波動的因素,包括各國稅負、利潤率、租金、勞動成本等,甚至是替代品的多寡、偏好,其實都會影響數據的準確性。
央行進一步說明,大麥克指數是由《經濟學人》於1986年開始用於讓大眾更容易理解匯率理論的簡單工具,而星巴克拿鐵指數則是《華爾街日報》於2017年藉以說明匯價不一致的情況。
若以大麥克指數(大麥克單價台灣72元,美國5.66美元)與星巴克拿鐵指數(星巴克中杯拿鐵單價台灣120元,美國2.95美元)分別計算的美元兌新台幣匯率,與今年1月12日的盤中實際匯率27.98相比,前者低估台幣匯率54.5%,後者高估45.4%,竟出現南遠北轍的結果,可見這並不是個嚴謹的衡量指標。
不過,央行不否認單一商品指數具有淺顯易懂、饒富趣味性等優點,僅提醒使用者會因為選擇不同的指數而產生迥異的結果,不應過度解讀。
(綜合報導/邱子瑄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