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工程中不可或缺的混凝土,能確保建築結構強度到位,但專家卻指出混凝土在運送過程中被任意加水事件層出不窮,將會使混凝土強度降低,影響安全性,而且往往事後被檢驗出不合格,會歸咎於混凝土源頭供應商,讓業者跳出來喊冤。
台灣區預拌混凝土同業公會法律顧問謝彥安律師:「加水之後,會影響混凝土的強度跟品質,造成整個建築安全的疑慮,這才是重點。」
滾滾泥流傾洩而下,辦公大樓、住宅樓、高架橋等建築設施建築,都離不開混凝土,好的品質能確保建築結構的強度到位,但現在卻有一半以上的混凝土工程,在輸送過程中被任意加水,進而影響品質。
台灣區預拌混凝土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劉福財:「一般混凝土的品質,等於是一個人體的肌肉一樣,所以我們工廠的品質,會員都會非常的要求,但是你送到外面去泵浦車,他加了水,這個責任,應該就是在他們,應該是有一半(工程)以上,會發生這個事情。」
進到工地中,仔細看未加水的混凝土,呈現乾燥顆粒狀,而加水的混凝土,卻相當濃稠,泥流滾滾而上,目的就是施工過程中,較好從泵浦車打上來,負責壓送混凝土的分包商,往往僅是圖求施工便利性,提高單位時間整平面積,以降低成本增加獲利。
福宏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賴瑞星:「我們也曾經遇到過,這個加水然後不合格,結果就敲掉啊!冤枉就冤枉,你也沒辦法啊!這個就是這樣子啊,也賠了好幾十萬啊!(沒有自救的管道嗎?)沒有,完全沒有自救管道。」
混凝土供應商源頭跳出來喊冤,指出過去曾被檢驗出混凝土不合格,但無法舉證是運送過程中被參水,而慘賠幾十萬元。
台灣區預拌混凝土同業公會法律顧問謝彥安律師:「加水他是在神不知鬼不覺的ㄧ個情況下,現場沒有發現,而是之後呢,因為混凝土在灌完之後,他必須要做一個強度的試驗,那萬一強度不夠的話,那麻煩的是現場沒有抓到加水,那到底這個是因為加水而強度不夠,還是混凝土廠,他本身生產料,他的配比內容就導致強度不夠。」
律師建議法律上,應該引入像是技師公會等具有專業人員的第三方驗證單位,可以在施工過程中派來工地,監督是否有加水情形
才能確保水凝土品質,也維護建築安全。(記者溫婉廷、連詩修/臺北採訪)